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中国工资调整指数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3 06:42
【摘要】: 中国的职工工资经历了计划经济、转型经济、市场经济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在计划经济时期,工资制度以高度集中统一为特点,先后实行了供给制、“工资分”、等级工资制度。此阶段的工资直接生产部门高于非直接生产部门、重工业高于轻工业、企业高于机关,工资水平普遍很低,增长很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甚至逐年递减。在转型经济时期,国家对企业内部工资分配权进行下放,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增长脱钩,此阶段主要实行结构工资制,其中的基础工资部分随物价进行指数化增长。市场经济时期,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由原来的计划、行政决定机制转变为市场决定机制,行业之间、企业内部的工资差距、奖金分配逐渐拉开,国家通过工资指导线制度、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人工成本信息、最低工资制度等对企业工资进行指导和宏观调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工资分配缺乏理论指导、没有建立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国家对职工工资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等原因,致使中国职工的工资问题不断凸显。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条:第一,整体工资水平偏低。以制造业平均工资为例,职工的工资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下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和高收入国家的雇员工资相差十多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过低造成的,近十多年都一直保持在百分之十几的水平,和发达国家百分之五十的水平相去甚远。第二,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企业内部工资差距不断扩大。这主要是由于垄断行业工资收入过高,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企业内部工资分配比例不当、管理层工资收入过高等原因造成的。第三,工资增长不规范。这主要表现在行业之间和企业内部工资增长不均衡,同时某些民营企业和垄断性企业不严格执行工资指导线制度,致使工资增长的市场原则和社会公正原则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职工工资水平长期偏低、增长缓慢、差距过大必将影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阻于经济的发展,并且已经引起了国家和政府的高度关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同时要调节过高收入,打破经营垄断,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中国职工工资的指数化增长问题。关于此问题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即职工工资总额要提高到一个什么样的合理水平,以及职工的平均工资应该按照如何的速度进行增长。 论文首先对经济学各时期的工资理论进行了梳理,为工资增长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接着又整理和分析国外工资的调整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对中国工资调整指数模型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根据中国职工工资水平偏低的现实和十七大“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精神,确定工资总额增长的理论依据。通过对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的理论分析,设定中国的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从2006年匀速提升到2050年75%的水平,再按照层层剥离的方法,最终确定城镇职工的工资总额,以此作为工资调整的目标上限值。工资总额的测定模型为: 其中W表示城镇居民工资收入,G表示国内生产总值,H表示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Q表示城镇居民获得劳动报酬的比例,θ表示必要的扣除比例。 通过对模型中各参数值的设定,对中国未来的职工工资总额目标值进行了测定,得出按照此增长水平提高中国城镇职工工资,到2050年将基本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结论。 通过对国外工资调整方法的分析与比较,确定了中国工资增长模型的指数化方式,选用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和消费价格指数作为模型参数。通过对工资增长速度与各项指标参数的数理关系分析,得出分行业的工资调整计量模型,并确定了高、中、低三种不同的调整方案。 低标准工资调整指数模型:ω_(min)=γ~*π 基准工资调整指数模型:ω=α_1~*β~*lab+α_2~*β~*g+γ~*π 高标准工资调整指数模型:ω_(max)=max[lab,g]+π 其中ω为平均货币工资增长率,π为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lab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g为GDP的增长率,β和γ是针对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率和消费价格指数增长过高时的调整系数,α_1和α_2,分别是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的权重系数,不同的行业拥有不同的数值。 论文对基准方案和高标准方案的分行业工资调整进行了预测,得出工资指数化调整方案将缩小行业工资增长差距的结论。并把依据两种调整方案预测的工资总额同所测定工资总额目标上限值进行比较,得出目标上限值设定合理、高标准增长方案使工资总额逐渐向目标值靠拢的结论。 从收入分配的方面进行了工资调整指数的公平和效率分析。泰尔指数计算法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工资指数化调整方案将缩小行业之间、企事业单位和机关之间工资的差距。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了工资调整指数方案将改善政府直接配置资源或控制资源的无效率状态,弱化垄断行业和体制内企业的不公平优势地位,增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完全化等效率特点。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工资指数化调整方案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收入所得过多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庞大的中低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层次低、储蓄率过高、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低下,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工资调整指数方案有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和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因此将有利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投资倾向的提升,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促进经济的增长。 基于工资调整指数研究,提出了工资适度差距与平衡增长的理论思想,设计了分阶段的宏观工资调控机制。提出通过健全集体谈判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制定政府宏观调控工资的配套措施、合理化税收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手段来配合工资调整。健全集体谈判工资制度主要是强化国企工会职能、建立行业工会联盟、重点协商工资计算方法机制和工资增长机制、加快集体谈判的立法。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主要是依据工资调整指数模型建立行业工资指导线,使各行业职工工资科学、合理、持续地增长,缩小行业工资的不合理差距。政府宏观调控工资的配套措施有:第一,政府向垄断性行业征收由于垄断经营而带来的超额利润,从根源上控制垄断行业的高工资现象;第二,用此部分资金对长期工资水平低和增长缓慢的企业职工给予工资补贴,提高家庭负担较重的年轻人工资待遇等;第三,规范工资政策外津贴,特别是削减机关事业单位的补贴项目,实行工资货币化、透明化。合理税制结构、深化个税改革,提出通过指数化个税起征点、缩减免税项目来提高个税比重,以家庭为个税征收单位,从纵向公平和横向公平双向来强化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是配合工资调整、保障居民生活水平的最底线,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使职工没有后顾之忧,才能使工资增长、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根本目标得以实现。
【图文】:

实际工资,行业,增长趋势,工资增长


年份图4一1行业实际工资增长趋势从图4一1中可以看出,2002年之后,行业工资差距开始扩大,农业工资增长缓慢,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保险业的平均工资增长较快,和其他行业差距较大。如果按照第3章中确定的各行业的工资调整指数方案来增长工资,八大行业中工资水平较低的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采用高标准方案调整工资,其它行业采用基准方案调整工资,那么调整后的各行业平均工资如表4一2所示。表4一2按工资调整指数方案调整后的八大行业平均工资单位:元年份采掘业制造业电气水行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110171236714008157901805720928 1100112076140291624118344 2119016440181912056722896258423001110279 1137213212巧9491858122146639870798223103861210014422939810398120791441216791 2001219135 211702404926990306343561215501164711824719605 2146124353把调整后的工资和调整之前的工资进行比较,工资增长最快、工资水平最高的金融保险业,工资增长明显减慢;工资增长较快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行业工资,增长趋势


根据表4一2中的数据制做调整后的行业工资增长趋势图4一2。工资(元)4000035000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 200220032004200520062007~采掘业~制造业电气水行业一人建筑业~农林牧渔业一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一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年份图4一2调整后的行业工资增长趋势图4一2中的增长情况来看,按照工资调整指数方案调整后的工资增长均衡,各行业基本上保持同比例增长,有效改善了行业工资性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 4.1.1.2泰尔指数分析法1.缩小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根据第1章第2节的分析,以下决定采用泰尔指数,从量的角度来具体分析工资调整指数方案对行业工资性收入差距的影响。选用不同收入组权重相同的泰尔指二、,,,、平,,,,_、。。。、1洽戈:__yi、二。、二、,。二*人‘。、.人,-数计算公式 (l.17)GE(l)=二乞会109会,其中n是行业种类个数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224;F249.24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姗姗;;工资增长率之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郝瑞佳;军队文职人员薪酬制度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963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5963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7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