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生产率:演化机理与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9 17:49
【摘要】: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服务业发展历程,我们在速度和规模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服务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萌芽产业”发展成现在的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先后经历了“改革发展”阶段、“集聚发展”阶段和以民生及高质量为导向的高级发展阶段。然而,一方面,从我国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生产率共同演化的结果来看,服务业在集聚质量和产业竞争力等方面还存在着问题,这也引起了我们对于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生产率共同演化中创新作用的现实反思。另一方面,学界关于服务业发展模式的争议一直存在,有的学者主张“集聚规模主导论”,而有的学者则赞同“拐点论”。基于以上背景和现实,本文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生产率共同演化的机理;二是基于计量模型对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生产率关系的实证检验。据此来回应学界的争议并对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具体来看,本文围绕研究主题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借助演化经济学的演化分析范式,构建了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生产率共同演化理论框架,对二者共同演化关系进行了理论推演和机理分析。研究发现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生产率之间的演化涉及到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的互动关联,具有多层级性、多阶段性和动态性特征,其中创新的传导机制贯穿于演化的各个层级和各个阶段的全过程,内生地推动着系统演化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跃迁。其次,对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生产率进行了统计性分析。分别测算了城市层面的服务业集聚度和城市生产率水平及其演变趋势,结果显示:全国范围内服务业一直处于行业优势,且在样本期内未随时间发生大幅变动,总体上呈现稳定集聚发展态势。分行业来看,公共性服务业处于行业优势且集聚度较高,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处于行业劣势且集聚度相对较低。对于城市生产率无论是从全国范围还是分区域情况来看,其均值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东部地区城市生产率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城市生产率最低。基于时空跃迁分析的结果表明,无论是服务业集聚还是城市生产率,空间分布状态均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再次,通过计量模型实证检验表明,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控制创新水平后,服务业集聚度的系数仍显著为正,且创新水平显著提升了城市生产率。引入服务业集聚度的二次项后,证实了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无论是变更因变量和样本范围,还是经过内生处理,得到的结果依然稳健。中介效应检验的结果表明,城市创新水平是服务业集聚促进城市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渠道。将空间因素纳入模型考虑后,发现本地城市生产率的提升主要来源于本地服务业集聚的效应,邻近城市服务业集聚能够通过知识和技术等空间溢出渠道也对本地城市产生一定的空间外溢效应。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均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于城市创新,仅有东部地区城市创新水平对城市生产率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沿海城市和非沿海城市服务业集聚均显著为正,但非沿海城市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程度更大;非省会城市服务业集聚显著地提升了城市生产率,而省会城市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则并不显著;公共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最大,生产性服务业次之,消费性服务业最低。最后,为了对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生产率倒“U”型关系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本文的最后对“拐点”问题进行了分行业和分区域进一步检验。分行业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生产率存在“拐点”,“拐点”值分别为1.3952和1.5548;分地区来看,只有中部和西部地区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生产率存在“拐点”,“拐点”值分别为1.1978和1.3146。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图文】:
究进展四个方面分类对国内外研究成究中的不足之处做了简要述评。本章基础理论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1.产业集聚理论2.共同演化理论1.产业集聚与城市生2.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率3.服务业集聚与创新4.研究述评:1.已有研究的不足
中国233个地级市2009年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719;F299.27
本文编号:2656507
【图文】:
究进展四个方面分类对国内外研究成究中的不足之处做了简要述评。本章基础理论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1.产业集聚理论2.共同演化理论1.产业集聚与城市生2.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率3.服务业集聚与创新4.研究述评:1.已有研究的不足
中国233个地级市2009年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719;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琴;赵丙奇;郑旭;;科技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机理与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2015年11期
2 郭洁;黄宁;沈体雁;;就业密度和创新——基于中国地级市的空间计量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11期
3 张清正;;“新”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科技服务业发展研究——基于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科学学研究;2015年10期
4 何永达;;人力资本、知识创新与服务业空间集聚——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15年09期
5 孙久文;张超磊;闫昊生;;中国的城市规模过大么——基于273个城市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5年09期
6 任国岩;蒋天颖;;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特征与成因[J];经济地理;2015年05期
7 张浩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绩效——基于行业和地区异质性视角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5年05期
8 熊瑞祥;李辉文;郑世怡;;干中学的追赶——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证据[J];世界经济文汇;2015年02期
9 高翔;;城市规模、人力资本与中国城市创新能力[J];社会科学;2015年03期
10 李廉水;程中华;刘军;;中国制造业“新型化”及其评价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02期
,本文编号:2656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56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