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高分辨率雷达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2 09:09
【摘要】:国土资源部正在建设全国国土资源综合监管体系,迫切需要加强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全国“一张图”工程、应急监测、批后核查和对违法用地的执法监察,不断加快监测周期、扩大应用领域、提高监测成效。目前,土地利用遥感调查与监测中应用最普遍的是光学遥感数据。然而,中国南方,特别是西南地区,由于气候湿润、多云多雨,光学遥感难以有效覆盖。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因其全天时、全天候、可穿透云雾快速成像的能力,在我国幅员辽阔、气象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复杂、且急需快速获取监测数据的前提下,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国一直积极推动SAR数据在土地调查监测中应用,但由于受空间分辨率等方面制约,SAR数据的应用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2007年以来,若干高分辨率、全极化SAR卫星的发射成功,如加拿大的RADARSAT-2、德国的 TERRASAR、意大利的COSMOSkyMed、日本的 ALOS-PALSAR 等,并均有同等或更高分辨率的后续星发射计划,为土地利用遥感调查与监测的实际应用创造了条件。分析研究其在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应用中的关键技术方法,对国土资源监测宏观决策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并为高分辨率雷达数据奠定坚实的应用基础。论文致力于新型高分辨率极化SAR数据对于土地变化监测典型地物的识别最佳效果研究,以RADARSAT-2数据为基础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分析:1.针对高分辨率SAR图像的预处理方法(几何校正以及SAR图像滤波两个主要方面),对于多云多雨地区光学数据的缺乏提出了 SAR图像校正时控制点的选取方法,通过布放角反射器分析SAR卫星数据几何校正精度提高的可能;对比了传统滤波方法,将结构检测机制引入到高分辨率SAR斑点噪声抑制方法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检测的单极化SAR图像滤波SDBSF,提高了雷达影像的可视化解译精度;2.极化信息的综合应用为十.地监测的识别能力带来了很大提高,论文比较了不同极化方式高分辨率SAR数据对于地物的结构特征、细节表征能力以及变化信息的识别效果;进行了多极化SAR数据融合信息增强及地物识别效果的比较。3.引入光谱特征变异的思想,将SAR与光学影像融合及SAR数据之间交叉融合,分析了新增建设用地在融合图像中的特征,在可以快速发现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对土地信息精度进行了全面评价。
【图文】:

示意图,地物,示意图,雷达


达图像色调的因素主要有:波长、入射角、极化方式等雷达介电常数和地形坡度等地面目标特性。雷达系统参数由雷能根据其系统参数是否满足监测要求,决定使用哪颗雷达长较长,可以透过树冠直接发射到地表,所以无法用于林

示意图,地面粗糙度,色调,影响图


度具有随机性,图像呈现一系列亮度不一的光斑。对于大型建筑物,由于其顶层、墙逡逑面、窗体及硬化地面均呈垂直分布,使得入射微波发生角反射效应,,强烈回波,呈高逡逑亮显不。见图1_3。逡逑;曼反射W邋反射角反射逡逑图1-3逦地面粗糙度影响图像色调示意图逡逑Figure邋1-3邋Schematic邋Diagram邋of邋Surface邋Roughness邋Affect邋on邋SAR邋Images'Tone逡逑(2)地物材质复介电常数逡逑不同材质的地面物体后向散射能力差异较大,主要是因为反射物质的电学性质也逡逑影响其与电磁能量的相互作用,这种特性一般以复介电常数表示。物体的复介电常数逡逑e反映本身的电学性质,它是由物质组成及湿度决定的。介电常数e越大,回波强度I逡逑越强,雷达图像上色调越浅。例如金属的e大,呈浅色;基岩的e大于沙丘的£,因逡逑而在雷达图像上,基岩较浅、沙丘色深;水泥e大干沥青的e,水泥路面的反射强度逡逑要大于沥青路面。生活中,金属物体、水泥建筑、森林树冠等均反射强烈,呈明亮色逡逑调,反映在图像上,城区呈繁杂的高亮区及亮点,见图卜4.逡逑10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05;P2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守庚;童陆亿;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潜力及其评价的理论框架[J];地理研究;2019年06期

2 张静;;河北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J];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12年Z1期

3 池建;宁镇亚;;常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年04期

4 邸利;窦学成;黄海霞;孙鹏举;;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年02期

5 张磊;武友德;李君;;观景公路沿线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以大理洱海东环海路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年12期

6 刘勋;;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探析[J];河南科技;2018年31期

7 梁永佳;刘彦花;;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大众科技;2019年02期

8 李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利用现状研究[J];农家参谋;2019年09期

9 张杰;张丽;王道芸;;1990—2015年延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年08期

10 刘阳;裴亮;戴激光;;朝阳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宝一;李小丽;;论邻接类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以长沙市望城区为例[A];第十五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2 杨皓然;吴群;;土地利用转型背景下的江苏省碳排放生态效率研究[A];2016'中国新时期土地资源科学与新常态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3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16年

3 姚静韬;孔祥斌;段增强;;基于梯度算法的土地利用情景分析及其应用[A];2016'中国新时期土地资源科学与新常态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3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16年

4 陈向玲;赵纯;底艳;;关于国有企业土地利用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A];中国房地产估价与经纪2014年第5期(总第108期)[C];2014年

5 陈兴雷;李淑杰;郭忠兴;;吉林省东部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分析——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A];“生态经济与和谐社会”——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生态经济与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方瑞欣;;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中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初步建立[A];“决策论坛——科学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5年

7 张晓霞;;辽西山区土地利用浅析[A];“决策论坛——科学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5年

8 刘永强;;土地利用转型的动力机制研究——以黄淮海平原为例[A];2015年浙江省地理学会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5年

9 钟文;杨子生;贺一梅;张博胜;杨青;;土地利用战略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区别与联系辨析[A];中国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C];2015年

10 王佳;;有关土地利用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徐梦倩 通讯员 王雪军;大桥新区“三结合”推进拆后土地利用提质增效[N];嘉兴日报;2019年

2 记者 杨德坤;舞钢市积极推进土地利用综合改革[N];平顶山日报;2018年

3 记者 袁媛;发展品质农业 做好土地利用[N];绵阳日报;2018年

4 记者 徐斌姬;我市以95.98%的拆后土地利用率领跑全省[N];湖州日报;2018年

5 记者 刘立新 特约记者 左金安;河南从三方面推进土地利用综合改革[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8年

6 记者 方臻子 通讯员 李风;努力形成土地利用新格局[N];浙江日报;2018年

7 记者 刘学文;研究土地利用总规调整完善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案 整改落实省政府降低企业成本大督查反馈意见[N];鄂州日报;2016年

8 ;将“三改一拆”进行到底 把“两美”要求落到细处[N];浙江日报;2016年

9 记者 钱yN;我省145个“三改一拆”大项目集中开工[N];浙江日报;2016年

10 本报记者 钱yN;拆改并举拓空间[N];浙江日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秉义;巢湖流域土地利用演变的生态响应与优化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2 鞠洪润;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刻画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8年

3 温礼;高分辨率雷达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4 李涛;基于3S技术的洞庭湖地区土地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响应[D];湖南农业大学;2017年

5 闫喜凤;区域空气质量与水质及其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6 张倩;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学特征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8年

7 刘中秋;土地利用变化并行模拟中CA模型改进[D];武汉大学;2013年

8 刘骞;城市商业土地利用与交通网络均衡分析[D];武汉大学;2015年

9 王t;珠江口近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环境生态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8年

10 李同飞;考虑土地利用的交通网络建模及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毅熠;基于土地利用回归模型研究闽南三角地区PM_(2.5)的时空分布[D];厦门大学;2017年

2 王兴敏;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生态干扰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3 张远飞;工业园区低效用地成因及再开发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4 白含之;辽宁西部海岸带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8年

5 朱源;黄土高原人类活动强度梯度下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空间分布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6 韦俊;基于GIS和RS的县域土地利用转型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8年

7 郑建华;基于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的杭州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8年

8 贾旭飞;基于CLUE-S模型的长安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及其景观生态效应分析[D];长安大学;2018年

9 白长江;基于遥感的乌鲁木齐市近30年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新疆大学;2018年

10 王蓉;渝北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599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599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e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