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及其在天津市的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29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德明;;可持续发展融入企业管理框架的路径[J];WTO经济导刊;2011年07期
2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J];科技与企业;2003年09期
3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五)[J];科技与企业;2004年01期
4 ;科莱恩发布2010年可持续发展报告[J];上海塑料;2011年03期
5 孟伟庆;李洪远;;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天津滨海新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估[J];生态经济;2011年09期
6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二)[J];科技与企业;2003年10期
7 刘广迎;;“我”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1年13期
8 方宝璋;;地方发展的成本战略——读《江西可持续发展成本战略》一书[J];新理财(政府理财);2009年Z1期
9 吕英群;;寻找支撑点——初探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干部人事月刊;2001年03期
10 葛茹;;阜阳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1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贵鸿;;关于城市生态规划的几点看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施晓清;;城市生态安全的内涵及其评价研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3 冷东梅;;WTO和中国生态学的发展战略与对策[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宋建旺;周同友;;建设生态城市,走城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路[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5 曾明颖;鲜青松;;浅议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城市生态问题[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6 文艳芳;熊光红;;我国城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探讨[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孙铁衍;;生态城市:理念与行动[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郑贵鸿;;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浅谈——人类理想的居住环境模式[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9 陆雍森;梁波;舒廷飞;包存宽;;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论生态城市发展规划的定位[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10 刘心悦;邓立国;;浅谈现代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华锴;奥运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举办[N];北京日报;2008年
2 ;我国地方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工作进入新阶段[N];科技日报;2008年
3 记者 嵇哲;切实采取有力措施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N];浙江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窦彦莉;欧特克:设计也须可持续发展[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5 陈连忠 李碧森 王元科 王铁 本报记者 尹明 郑德忠;生态立市:引领仁怀可持续发展[N];经济信息时报;2008年
6 郝哲;宝洁发布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7 彭春芳;国际视野中探索我国住宅可持续发展之路[N];中国建设报;2008年
8 赵新利;对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N];克孜勒苏报;2008年
9 凉山州委书记 吴靖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N];四川日报;2008年
10 唐昀;“2000瓦生活”≈生活品质+可持续发展[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军飞;城市生态系统诊断预警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2 宋荣兴;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3 贾春宁;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及其在天津市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4年
4 徐琳瑜;城市生态系统复合承载力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石永林;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6 孟民;吉林省生态经济城市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陶晓燕;海滨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8 桑东莉;可持续发展与中国自然资源特权制度之变革[D];武汉大学;2005年
9 胡建渊;南京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10 彭善枝;环保产业与可持续发展[D];武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铭峰;基于人工免疫的城市生态系统预警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尹星;我国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宁;承载机制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4 任建国;廊坊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张佳炜;可持续的城市水系统规划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6 李秋燕;东莞城市经济与城市生态系统能值分析的可持续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7 方法菊;生态设计方法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8 罗小平;江西省生态资产估算及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井爱群;生态招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千;基于生态城市理论的塘沽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600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60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