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观的集群企业技术能力研究
【图文】:
为了增强表述的直观性,我们将同一个体的技术生态位要素置于同一平面上,该平面内的每一数轴的长度代表该个体各生态位要素的赋值,而他们所构成的平面面积则代表该个体整体生态位优劣状况。由此,我们可以用下图3一2来描述技术生态位的层级系统。图3一2企业技术生态位层级系统企业技术生态位是客观存在、稳定的。但是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人为干涉增加和减少自身的性质特征来实现技术生态位的扩展(由于企业技术在性质上是一种客观体,因此能动的对企业自身性质进行调整,具有时间的滞后性,并且不会严格的实现预计的结果);另一方面,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企业原有技术生态位可能随着整个生态环境的向前发展而被弱化或者淘汰,即随着时间长河的流动,总有新的生态位产生,旧的生态位消失。
猃杭狍鄱杂行巫试春图际趸袢∧芰χ釗涔叵档牡鹘谧饔?图6一2表明,集群集聚度对有形资源与技术获取能力之间的正向关系起到了加强的调节作用。获得集聚度越高的企业,其由有形资源的加强导致的技术获取能力的提高将会强于那些获得集聚作用低的企业。同样,我们用相同方法来进一步证明集群特性对技术生态位与技术获取能力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由于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5)技术获取能力的假设检验总结(见表6一10)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70;F273.1;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隽;熊维;;高职教育会计教师技术能力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5期
2 生延超;;新兴大国技术创新模式的动力层次及转换机理[J];管理现代化;2011年02期
3 安同良;刘伟伟;田莉娜;;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技术转移的渠道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王溪桥;;中国大陆生态女权主义研究综述[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8期
5 柳卸林;徐晨;;通过跨国并购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基于大连机床集团三次跨国并购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07期
6 于超;葛和平;曹家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学术论坛;2011年06期
7 郝生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双螺旋耦合结构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4期
8 宋宝香;彭纪生;王玮;;外部技术获取对本土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研究[J];科研管理;2011年07期
9 生延超;;内生溢出效应、技术能力与企业技术联盟方式选择[J];管理评论;2011年05期
10 周霞;陈骁聪;景保峰;;后金融危机时代科技型企业技术能力提升路径——基于战略创新视角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莹;;战国儒道生态观比较[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郑晓云;;佤族的自然崇拜与生态适应——关于少数民族生态观及其文化结果的考察[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国英;;21世纪我国水利发展的生态观[A];中国水利学会200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陈涛;;生态城建设之生态观[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5 吴伟伟;于渤;朱彬;;技术管理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TLC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简兆权;占孙福;;技术能力、技术转移模式与转移绩效的关系:珠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黄渝祥;;WTO影响中国技术能力的关键因素[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8 胡家祥;;中华文化讲求生态美的哲学基础[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杜秀娟;陈凡;;马克思《资本论》的生态哲学思想解读[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杜玉;;基层计量工作对检定员岗位要求[A];中国铁道学会第三届标准计量委员会2008年学术交流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水博;环保官员的生态观何时能突破行业局限?[N];中国能源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申明;东软的绿色生态观[N];科技日报;2004年
3 成都电务段段长 吴志成 党委书记 谭勇;实施“四分”教育 提升职工技术能力[N];人民铁道;2007年
4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局 岩香宰;西双版纳傣族和谐生态观探析[N];中国民族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王卫;科学生态观促林业发展[N];凉山日报(汉);2006年
6 记者 袁蕾;提高技术能力 振兴新疆制造业[N];新疆日报(汉);2005年
7 本报记者 诸珍珍 整理;村田恒夫:提高中国工厂生产技术能力[N];中国电子报;2011年
8 石家庄市环保局 牛新国;资本生态观--从循环经济看绿业社会[N];中国环境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黄远流 鲜荣 王云;绿色的皈依[N];四川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桑雪骐;服务响应速度及技术能力尤被关注[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巨峰;基于生态观的集群企业技术能力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石芝玲;基于技术能力和网络能力协同的企业开放式创新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赵晓庆;企业技术学习的模式与技术能力积累途径的螺旋运动过程[D];浙江大学;2002年
4 陈国绪;代工企业技术学习与技术能力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王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6 詹长春;技术能力与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生延超;要素禀赋、技术能力与后发技术赶超[D];湖南大学;2008年
8 徐大可;中国地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与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于冬;企业合作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田丹;装备制造业集成创新的外部技术获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博;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发展路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2 周江华;基于知识平台的企业技术能力增长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陈银燕;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技术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4 彭利;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5 徐丽娜;技术能力成长决策中的实物期权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周亮;战略联盟与我国企业技术能力演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沈海华;技术学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8 许应花;基于隐性知识转化的技术能力增长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韩莉莉;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技术能力增长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10 王丹青;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成长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63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63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