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5 06:53
【摘要】: 目前,生态城市建设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的进行,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经验。生态城市建设已由单纯的追求环境优美转向对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以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生态城市正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支持。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指导,有助于协调好城市经济、城市环境发展的关系,对探索既能体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协调融合,又能满足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要求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面临的经济、环境非协调、非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瓶颈,本文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的研究方法,在生态城市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的角度出发,界定了基于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的相关概念,探讨了基于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的模式、运行机制及支撑体系,探寻一种在生态城市框架下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并对生态城市与产业集聚的相互关系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两者之间是强正相关的关系,这将有助于生态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完善。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归纳如下: 首先,本文阐述了生态城市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现有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对象,即基于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问题。 其次,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生态城市指标与产业集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和工业环境污染和工业能源问题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并构建了基于生态城市的“资源—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环境”复合系统模型。 再次,分析了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形成机理,结合国内外生态王业园区建设的实例介绍了四种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的运作模式,并对丹麦卡伦堡和贵港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模式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对我国利用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模式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议。 最后,构建了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支持体系,从微观支持体系和宏观支持体系两方面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利用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促进生态王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城市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本文的主要结论有: 我国生态城市与产业集聚之间具有极高的相互关联和促进性,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在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方面具有传统产业集聚无可比拟的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生态城市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为基础,从构建微观支持体系和宏观支持体系两方面入手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图文】:
第二章生态城市与产业集聚互动关系222(X)222128453335021222782411139.09%%%1.43332.666222(X)333129227775237666768511140.53%%%1.44442.888222(X碎碎129988885428333757055541.76%%%1.23332.5111222(X)555130756665621222745科科42.99%%%1.23332.5111222(X)666131448885770666737422243.90%%%0.91112.1666注:城市化速度=(本年城镇人口/,9人口)一(上年城镇人口/总人口)城镇人口增长系数=(本年城镇人口一上年城镇人口)/(本年总人口一上年总人口)1979~l%2年数据为户籍统计数;1982~1989年数据根据1990年人口普杳数据有所调99()一2000年数据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调核;2001~20汉年和2006年数据为人口情况抽样调查推算数夕005年数据根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在以下模型中,我们采用G为解释变量,代表人均GDP,采用S为被解释变量,代表城市化发展水平。出于尽量减少时间序列中可能出现的异方差问题对结果精确度的目的,我们对使用的数据均进行了对数化处理。本文样本数据的年度为1978年到2006年,时间跨度为29年。人均GDP的单位为万元人民币,,城市化水平按照百分比衡量。表2.5模型变量相关数值年年份份城市化发展速速人均国民生产产LnSSSLnGGG度度度(S)))总值(GDP)))))))111978880.18880.03888一1.72000一3.26777111979990.19990.04222一1.66333一3.17222111980000.19990.以666一1.64000一3.07222111981110.20000.04999一1.60222一3.01222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70;F290;F224
本文编号:2664642
【图文】:
第二章生态城市与产业集聚互动关系222(X)222128453335021222782411139.09%%%1.43332.666222(X)333129227775237666768511140.53%%%1.44442.888222(X碎碎129988885428333757055541.76%%%1.23332.5111222(X)555130756665621222745科科42.99%%%1.23332.5111222(X)666131448885770666737422243.90%%%0.91112.1666注:城市化速度=(本年城镇人口/,9人口)一(上年城镇人口/总人口)城镇人口增长系数=(本年城镇人口一上年城镇人口)/(本年总人口一上年总人口)1979~l%2年数据为户籍统计数;1982~1989年数据根据1990年人口普杳数据有所调99()一2000年数据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调核;2001~20汉年和2006年数据为人口情况抽样调查推算数夕005年数据根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在以下模型中,我们采用G为解释变量,代表人均GDP,采用S为被解释变量,代表城市化发展水平。出于尽量减少时间序列中可能出现的异方差问题对结果精确度的目的,我们对使用的数据均进行了对数化处理。本文样本数据的年度为1978年到2006年,时间跨度为29年。人均GDP的单位为万元人民币,,城市化水平按照百分比衡量。表2.5模型变量相关数值年年份份城市化发展速速人均国民生产产LnSSSLnGGG度度度(S)))总值(GDP)))))))111978880.18880.03888一1.72000一3.26777111979990.19990.04222一1.66333一3.17222111980000.19990.以666一1.64000一3.07222111981110.20000.04999一1.60222一3.01222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70;F290;F224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高新才;滕海峰;;城市政府视角下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与重点[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2期
2 靳晓婷;;生态城市和产业集聚区的互动关系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谢海燕;马忠玉;;生态城市产业发展研究综述[J];生态经济;2012年02期
4 刘涛贝;;“生态型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标准研究[J];中外建筑;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毅;面向低碳的生态工业园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金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循环农业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646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64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