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金融的资产选择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6 05:55
【摘要】:现代金融(Modern Finance)承袭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数理分析技术,经过近40年的努力,建立起了一套从公理假设到应用理论都很完善的理论体系。许多经典的现代金融理论和模型均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和Fama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这两个理论基础之上,其研究范式也局限于“完全理性”的分析框架。现代金融理论的理性人假设使其得以忽略人的具体决策行为而方便构建理论体系,但也因此使得决策过程成为了黑箱。 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难做到完全理性。在以现代金融理论的模型和方法对金融市场进行实证检验中,金融学家们遇到了许多不能被现代金融理论解释的“异象”(Anomalies),同时对经济的预测也出现了较大误差。在此种情况下,一些经济学家为使理论更好地符合现实,将决策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和心理因素纳入了研究视角,于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逐渐兴起了行为金融(Behavioral Finance)的研究热潮。经过近20年的发展,基于“有限理性”和“有限套利”(有称“非有效市场”)这两个与现代金融理论恰好相反的理论基础,行为金融逐步形成了如下的基本观点:投资者不是理性人,而是普通的正常人;投资者也不是同质的;投资者是损失厌恶型的,而不是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风险态度并不是一致的;市场并不是有效的。 作为现代金融中的核心理论之一,现代资产选择理论的研究基础同样建立于现代金融理论基础之上,也不可避免地带有现代金融理论的局限性:即对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决策过程进行了理想化假设,在基于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风险回避(Risk Aversion)、效用最大化等假设基础之上,投资者的决策过程被抽象成为一个追求主观期望效用(SEU)最大化的过程。行为金融的研究表明现代资产选择理论的假设基础并不符合人们的实际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理论模型在现实中缺乏可操作性。 改变现代资产选择理论的假设基础,在符合人们决策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研究适合的资产选择模型以满足实际投资应用的需要则成为了一个既有理论意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224
本文编号:2666274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224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支军;证券组合投资决策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t$;基于展望理论的DC型企业年金参与人投资决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刘凤娟;行为财务理论在公司理财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06年
3 张洪铭;农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股票过度交易实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4 安嘉祺;行为财务视角下的公司理财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66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66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