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中国提高资源生产率的适宜模式与推进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1 10:05
【摘要】: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其实质是中国需要创新性地构建一个自然资本稀缺条件下的大国发展模式,而其中的理论关键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日益得到重视的资源生产率概念,它也是探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共同理论工具。 本文运用资源生产率的概念深化中国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研究,也使得政策研究建立在可以与国际对话的学术研究和战略研究之上。本文紧紧围绕资源生产率的思想红线,研究重点置于构建适合中国的资源生产率理论框架、2020年中国提高资源生产率的适宜模式及其推进策略三个方面,试图为深化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研究提供合理的理论支撑和策略指导。 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和创新点包括: (1)提炼出适合中国的资源生产率理论框架。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究发现,国际上有关资源生产率的理论和战略研究主要关注发达的后工业化国家,而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相对缺乏。为此,本文从三个方面构建了适合中国的资源生产率理论框架:资源生产率的经济学分析及其理论意义,资源生产率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资源生产率在生产、消费和城市发展中的一般应用框架。 (2)构建出中国到2020年提高资源生产率的适宜模式。基于IPAT模型建立了中国资源生产率的情景分析框架,在分析三种典型情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加以实证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比较,验证了2020年中国适宜模式的合理性,最后给出了该适宜模式的模型描述,并体现在水生产率、能源生产率、土地生产率、重要原材料的生产率、废水COD生产率、废气SO_2生产率以及固体废物生产率等方面。 (3)基于资源生产率的视角对中国当前的生产、消费以及城市发展模式进行深入讨论,为中国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型现代化道路提供一个新的视角。适宜模式的推进策略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构成。首先,从产业生态化转型中挖掘提高资源生产率的宏观潜力,重点以能源为例,从产业结构、产业形态和产业体系三个层面探讨了基于资源生产率的新型工业化推进策略,并以上海化学工业区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其次,从城乡空间中挖掘提高资源生产率的中观潜力,重点以土地为例,从输入端、循环端和输出端三个环节探讨了基于资源生产率的新型城市化推进策略,并以上海嘉定区江桥模式进行案例分析。最后,从功能服务经济模式中挖掘提高资源生产率的微观潜力,重点以重要材料为例,通过对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主体的网络治理,探讨了基于资源生产率的新型现代化或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推进策略,并以上海“公交优先”战略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图文】:

中国建设,变动趋势,保有量


为了保证现有13亿人口及未来人口增长后的粮食安全,我国的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18亿亩。而近年来,随着建设用地总量的增大,建设用地侵占耕地的数量也在增多(如图5.4),这就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耕地保有量的下降趋势。2006年全国耕地比上年度末净减460.2万亩,总面积下降至18.27亿亩,,已逼近“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10年末全国耕地必须确保不低于18亿亩”这条红线。 }}}}}封封地量(万亩 ))) ___...……-一~-飞一.-t一.-二-一---黯黯黯貂奋111111111111111111111爵婆 婆 111111撇 撇黔黔.-爵爵爵爵爵黔黔黔黔 黔黔 黔黔黔黔 黔 黔 黔 OnUnU

本文编号:26913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913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f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