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内外失衡下的流动性供给、资产价格及货币政策选择

发布时间:2020-06-04 02:24
【摘要】: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崇尚“看不见的手”调节市场的国家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当人们从大萧条的阴影中走出时,开始反思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于是强调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同时经济学家也设想,假如时光倒流,中央银行是不是能在危机到来之前采取某种相应的货币政策使经济免于动荡,或者在泡沫崩溃之后能采取某种措施将危机损害尽量降低并加快复苏速度。 如果说大萧条时期人们担心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和流动性不足”的话,那么在接踵而至的1990年代日本金融危机和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困扰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问题反而变成了“流动性过剩”。进入21世纪,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又接连遭遇金融危机,危机的典型特征是经济失衡下流动性过剩导致了资产泡沫膨胀,泡沫最终破裂引发金融动荡。 分析每一次金融动荡,我们都会发现全球化过程中经济失衡是近年来历次危机的主要背景,而“流动性”和“资产泡沫”是危机的主要线索。于是,笔者希望通过研究,厘清经济内外失衡、流动性和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银行采取何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更能有助于预防危机的发生和在危机之后促进经济尽快复苏。 消费不足和储蓄过度的内因加上不合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外因造成了我国经济的内外失衡,这种失衡将会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背景,而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导致的全球流动性过剩也时刻威胁着我国的金融安全。 如何应对流动性问题是研究的主线,本文首先分析流动性和流动性过剩,指出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干扰,流动性过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难以明确界定和计量,因为谁也无法准确预测人类在贪婪与恐惧的本性下做出的对资产风险与收益的评估,央行自然也不例外。即使央行判断出流动性过剩也往往为时已晚,长期投资过热可能已经催生了资产泡沫,此时是否刺破泡沫又是一个艰难选择。那么对于金融稳定,央行能做的到底是什么呢?央行应当专注于自身的流动性供给状况,关注流动性供给与资产期限调整的关系进而与金融稳定的关系。当出现异常的短期与长期资产之间的替代时,央行应当相机运用利率、货币供给量等手段时刻影响公众的预期,通过影响公众的预期来抑制资产替代过程中的过分投机,从而有效避免金融动荡。可见央行的作用不在于判断出存在流动性过剩后采取何种对策,而是时刻相机调整流动性供给,旨在通过以警示和诱导改变公众预期的方法来有效地预先防止资产泡沫出现。 本文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详细分析了对代表流动性的M1、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代表通胀情况的CPI、PPI;代表资产价格的上证指数SHI、中房综合景气指数ZEI等六个变量,辨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和Granger因果关系。单位根检验显示六个水平变量之间没有明显的协整关系,但每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I(1),说明取差分之后的变量变得平稳,变量之间出现了稳定的协整关系。六变量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表明:房产指数与金融机构信贷总量及M1都有双向因果关系,上证指数和M1也有双向因果关系,这就意味着货币供给和信贷规模都与股市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有很大的相关性。M1和房产景气指数领先于CPI,意味着资产价格膨胀最终会通过刺激需求引致通胀加剧。 计量结果表明,货币供给、信贷总额、资产价格、通胀指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单向和双向关系,所以文章认为试图通过控制单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来避免“流动性过剩”和“流动性黑洞”,确保资产价格不背离其基础价值似乎是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因为人们至今未能给出一个判断资产价格泡沫的恰当标准,更不用说通过政策变量来控制泡沫了。所以盯紧和控制多个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相机抉择调控流动性供给不失为现阶段我国中央银行的理性选择。 当经济紧缩时中央银行应及时注入流动性,经济过热危及金融稳定时相机运用利率杠杆和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供给。从计量结果我们发现,M1、信贷总量都与资产价格高度相关,货币投放超量和金融过度支持都会使流动性过剩,继而引发资产泡沫形成。因此现阶段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仍然十分必要,同时也要盯紧金融机构的信贷量。既然货币政策的真正作用在于晴雨表式的引导和未雨绸缪的预警和威慑,那么中央银行最需要维护的就是自身信誉和政策执行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224;F8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天倩;;流动性过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及对策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1期

2 王瀚邦;;高通货膨胀下的中国货币政策分析[J];晋中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李雅丽;;宏观流动性过剩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金融发展研究;2011年08期

4 张文强;;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原因、表现及对策浅析[J];现代商业;2011年26期

5 刘鹏;;论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8期

6 赵晶;;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成因及其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07期

7 周高宾;;基于“事前”货币需求视角的流动性过剩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1年06期

8 齐美东;闫春英;;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1年06期

9 冉宇蒙;;后危机时代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探究[J];企业研究;2011年14期

10 周立;;流动性过剩:本轮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吴立振;张继华;;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功能定位及投资策略研究[A];2007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凌杰;陈文宽;;对我国近年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回顾与思考——兼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展望[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3 孙小丽;陈浩;杨晓光;;流动性过剩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选择实证研究[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黄钰;孙英隽;;基于托宾模型的我国流动性过剩现象分析[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谢国忠;流动性过剩规模超万亿[N];证券日报;2005年

2 Tom Holland;人民币无需重新估值[N];证券时报;2003年

3 华庆;“零风险”的悖谬[N];金融时报;2005年

4 ;宏观调控政策 何去何从[N];证券日报;2004年

5 孙艾婧 黄强;央行票据将淡出历史舞台?[N];上海证券报;2005年

6 国家计委宏观研究院 李恩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若干途径[N];中国证券报;2002年

7 记者 李倩;央票——调控转型期必不可少之工具[N];金融时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孙凌燕;“前途理财”:打造金融服务市场化品牌[N];金融时报;2004年

9 记者 浩民 叶再春;工行信贷结构调整兵分三路[N];中国证券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陈小三;美联储加息步伐依然不止[N];国际商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江;内外失衡下的流动性供给、资产价格及货币政策选择[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2 付岱山;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中国金融宏观调控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3 黄霞;流动性过剩与资产泡沫膨胀下的中国金融稳定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罗海波;国际金融资本流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周钟山;流动性过剩条件下中国资本市场稳定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6 叶兵;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7 李世刚;流动性过剩对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9年

8 袁恩泽;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挺;资本市场波动与宏观调控[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孙音;流动性过剩、最优利率规则与通胀目标制: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检验与冲击响应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涛;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杨小红;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治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张玲;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4 赵先卫;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5 谢艳兵;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习灿碧;国际收支的流动性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7 冯鸿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8 王毅;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9 谢君;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及其治理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0 严光贤;中国现代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及理论建构[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957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957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b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