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4 18:33
【摘要】: 我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包括:高山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这些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广西、福建等十个省(自治区),2000年人口总数为632434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0.6%。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口较少民族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受历史发展进程、自然生态环境、生活习惯习俗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个别地区尚处在区域性整体贫困状态,相当数量的人口较少民族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调查结果显示,人口较少民族贫困人口比例为23%左右,个别民族甚至达到50%以上,远高于全国贫困发生率。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贫困特征主要体现为贫困程度更为严重、生活质量状况相对较低、经济供给能力不足、贫困代差效应明显、贫困区域特征显著等方面。 提高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效率,加快人口较少民族脱贫致富速度,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富裕,对推动民族团结、促进边境稳定、加强社会安定、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2004年全球扶贫大会上,我国政府发布的《中国政府缓解和消除贫困的政策声明》中明确表示要“加快全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力争先于其他同类地区实现减贫目标”。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全面分析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贫困原因、扶贫路径规划、扶贫开发模式、扶贫制度安排、扶贫政策建议,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实践提供有益的探索。 本文应用阿玛蒂亚.森贫困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社会分层斗争学说、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贫困机理。根据阿玛蒂亚.森的贫困理论,贫困必须被视为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的低下。即贫困的真正原因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被剥夺。因此,人口较少民族贫困虽然表现为收入水平的低下,但根源仍然是人口较少民族缺少创造收入的能力和机会。 研究表明,限制人口较少民族增加收入的能力和机会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因素综合作用使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形成一个低层次、低效率、稳定性和区域性较强的贫困系统。在该系统中,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高低对提高人口较少民族增加收入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由于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三者内部和相互之间尚未实现全面协调和统一,对扶贫开发效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经济资本存量短缺导致人口较少民族提高收入的能力和机会低下。如果可持续发展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解决,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将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人口较少民族增加收入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提高生态资本存量、维护环境资源生产能力、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防止生态因子退化、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使扶贫开发模式和路径保持在环境资源承载力的限度内,最终实现生态潜力积蓄速度超过经济潜力的增长速度;避免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程度超出生态阀范围或环境资源生态阀限制经济发展等问题出现。因此,为了促进人口较少民族创造收入能力的提升,必须提高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本文研究了我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政策的效果和发达国家少数民族贫困状况、致贫原因、政策实施及经验教训。并以此作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政策框架的基础。 本文最后利用以上研究结果,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扶贫开发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政策研究。通过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贫困状况、历史背景、扶贫重点和扶贫路径进行分析、评价和归纳,最终提出一套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适合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实际、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和政策框架,为各级政府制定和实施扶贫开发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本文提出基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政策建议的制定原则包括:以增加人口较少民族提高收入的能力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扶贫开发、协调扶贫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根据以上原则,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扶贫开发机制;2.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力度;3.完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4.提高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5.加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法制保障。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05;F127
本文编号:2696801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05;F12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银花;阿娜尔;;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的持续及完善——内蒙古自治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的实践成效调研[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维忠;新阶段新疆农村扶贫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俐颖;扶贫绩效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李峰;宁夏沿黄城市带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杨天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方诗斌;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管理自治权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1年
5 徐勤山;三都水族地区贫困问题及对策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1年
6 阿娜尔;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实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7 张献伟;甘肃农村贫困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宋志攀;湖北省武陵山区消除贫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晓飞;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问题及扶持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刘扬;云南人口较少民族扶贫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968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96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