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发售机制、信息偏倚与IPO抑价

发布时间:2020-06-07 12:20
【摘要】: IPO抑价是全球股票市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为探索IPO抑价的成因,自1980年代以来西方金融学界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解说流派,即“非对称信息流派”、“制度流派”和“非理性行为流派”。不过,这些解说均难以获得理论界的广泛认同。非对称信息流派的困境是,实证结果不支持其预设的IPO发行价低于股票真实价值的前提,最新的实证研究发现IPO股票发行价其实比真实价值高。制度流派的缺陷在于用以解释IPO抑价成因的制度因素仅是某一个国家的特有制度,不具有全球普适性。非理性行为流派的不足是缺乏核心的理论构架,各解说对行为人的非理性的心理因素假设没有建立一个规范化和公理化的标准,不同解说之间无法在一致认可的标准下进行比较和讨论。因此,IPO抑价成因仍是当前金融理论界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 对中国而言,研究IPO问题的现实意义尤为重要,因为中国的IPO股票不仅发行价格过高,IPO抑价幅度更是全球之最。而国内理论界对IPO抑价现象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借用西方理论解说来检验中国IPO数据的层次上,对高IPO抑价之外IPO定价过高的现象更是鲜有涉及。 本文研究目的是既要从普适性的角度来探寻IPO抑价成因,也要从中国市场的特殊情况来分析中国IPO股票定价过高和抑价幅度畸高的原因。具体而言,本文主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全球范围内股票市场为何出现IPO定价偏高和IPO抑价并存的现象;(2)中国股市中为何出现IPO定价过高和IPO抑价幅度畸高并存的现象;(3)不同类型的股票市场如何选择适合于已的发售机制。 本文仍基于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前提,以IPO市场信息“多方偏倚”特征为切入点,对全球股市两种最主要的IPO发售机制——固定价格机制和累计投标询价机制——下的IPO定价机制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为IPO市场的价格现象提供合理的解释。行文的具体思路是,首先,从特定的发售机制出发、分析该发售机制下IPO市场信息“多方偏倚”的原因,构建相应的IPO定价基本模型、对现实中IPO定价偏高和IPO抑价并存的现象提供解释;然后,结合中国市场的特征和制度环境对基本模型进行衍生分析,以解答中国IPO股票定价过高和IPO抑价幅度畸高的原因;接下来,利用中国市场的IPO数据对理论模型的结论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基于理论模型的结论对两种发售机制作市场环境的适应性分析,回答不同类型市场如何选择IPO发售机制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具体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是导论。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介绍具体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是文献回顾。通过对1980年代以后西方金融学界主要的IPO抑价解说进行回顾和梳理,介绍了各流派解说的主要理论观点以及不同流派之间的理论分歧,并结合最新的实证结果和自身的研究体会对既有解说存在的缺陷进行评述,提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第三章是固定价格机制下IPO抑价的理论研究。首先,从不同认购行为下的心理差异和利益驱动下的行为倾向揭示了IPO认购市场信息“多方偏倚”的原因;然后,以Welch(1992)的“信息瀑布”模型为基础,引入信息的“多方偏倚”变量,构建了认购市场信息“多方偏倚”和“信息瀑布”效应双重影响下的IPO定价基本模型,得到在“多方偏倚”的信息环境下,新股发行可能呈现IPO抑价和IPO定价偏高并存的结论。最后,结合中国股市的特点对基本模型进行衍生分析,揭示了中国股市IPO定价过高和IPO抑价幅度畸高的原因。 第四章是累计投标询价机制下IPO抑价的理论研究。首先,从分期销售和卖空限制两方面因素揭示了询价机制下IPO市场信息“多方偏倚”的原因;然后,以美式询价制为蓝本,在“多方偏倚”的信息结构下,基于机构投资者行为选择的二元性——既可以选择认购IPO股票、也可以选择待IPO股票上市之后卖空,构建了一个嵌入卖空限制变量的IPO定价模型,得到卖空IPO股票难度过大将导致IPO定价偏高的结论,并认为IPO抑价是分期销售机制下的应有之义。最后,结合中国股市的特征对基本模型作衍生分析,指出禁止卖空导致中国股市IPO定价过高,同时认为禁止卖空和机构配售股锁定期过长共同导致了中IPO抑价幅度畸高的现象。 第五章是固定价格机制下的中国IPO实证。首先,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IPO认购市场信息的“多方偏倚”特征进行了验证;然后,通过对固定价格机制下的IPO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验证了中国IPO认购市场“信息瀑布”效应的存在性、以及信息“多方偏倚”对IPO定价的影响。 第六章是累计投标询价机制下的中国IPO实证。首先,以横向比较的方式间接验证了卖空限制与新股发行市盈率之间所存在的正向关系。然后,通过对询价机制下的IPO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验证了卖空限制与IPO抑价之间的相关关系、机构配售股锁定期与IPO定价和IPO抑价之间的相关关系。 第七章是结论与研究展望。首先基于第三、四章的理论,对不同类型股市选择新股发售机制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指出大国股市适合采用累计投标询价机制、小国股市适合采用固定价格机制。然后,针对累计投标询价机制下的IPO抑价现象尤其是中国股市IPO抑价畸高的现象,从两个层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针对中国股市的政策建议是引入卖空机制;针对全球股市普遍存在的IPO抑价现象,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开放IPO股票市前交易来完善累计投标询价机制。最后,提出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首次提出了IPO市场信息“多方偏倚”的观点;其二,在“信息瀑布”模型的主体框架下,通过引入IPO认购市场信息的“多方偏倚”变量,综合考虑认购市场信息“多方偏倚”和“信息瀑布”效应双重影响,构建了固定价格发售机制下的IPO定价模型;其三,在IPO交易市场“多方偏倚”的信息结构下,首次构建了一个嵌入卖空限制对IPO定价影响的累计投标询价制下的IPO定价模型。
【图文】:

序列,香港股市,成交金额,现货市场


将“香港”从序列中剔除之后,我们发现卖空限制力度与股市市盈率的正相关关系俨然成立.究其原因,我们以为应从香港股市的投资者结构着手分析。在图6.1显示的香港主板市场的现货交易中,,国内外的机构投资者和交易所参与者本身的交易额占到了总交易额68%、且外地机构投资者交易额大于本地机构投资者。若考虑到个人投资者若非投资经验丰富一般不会涉足境外市场的事实,香港主板市场中至少有72%的现货交易额来自具有专业分析师团队的机构投资者和投资经验丰富的个人投资者.图6.2显示,76%的外地投资者交易额来自欧洲、美国、日本等成熟市场的投资者,表明香港股市的外地投资者大多属于投资理念成熟、投资技巧娴熟的群体。纵观全球股市,有着类似交易结构的股市并不多见。事实上,台湾股市交易额中仅有36%来自国内外的机构投资者,而纽约和伦敦股市约为50%左右35.一般而言,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比重越大,股票市场的交易行为就越趋理性、股票价格中的泡沫就越少

香港股市,交易金额,现货市场,投资者


个人投资者若非投资经验丰富一般不会涉足境外市场的事实,香港主板市场中至少有72%的现货交易额来自具有专业分析师团队的机构投资者和投资经验丰富的个人投资者.图6.2显示,76%的外地投资者交易额来自欧洲、美国、日本等成熟市场的投资者,表明香港股市的外地投资者大多属于投资理念成熟、投资技巧娴熟的群体。纵观全球股市,有着类似交易结构的股市并不多见。事实上,台湾股市交易额中仅有36%来自国内外的机构投资者,而纽约和伦敦股市约为50%左右35.一般而言,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比重越大,股票市场的交易行为就越趋理性、股票价格中的泡沫就越少,从而对于香港股市的低市盈率就不难理解了。综上所述,若剔除其它因素的影响,股票市场的市盈率和卖空限制力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成立。由于我们是以股票市场整体市盈率作为替代IPO股票发行市盈率的指标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832.51;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国通,谢湘生;信息产业新股发行抑价影响因素研究[J];江苏商论;2003年02期

2 卓贤;中国IPO抑价与发行方式的实证分析[J];会计之友;2003年11期

3 周德才,徐在亮,陈燕权;IPO抑价理论综述、评价及在中国的应用[J];中国物价;2005年03期

4 陈青;;影响我国新股发行抑价的因素分析[J];经济师;2008年10期

5 高利;新股的获利空间正在缩小[J];金融信息参考;2000年04期

6 陶莹;尹华阳;;2006-2007年我国股市IPO抑价实证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7 俞颖;主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刘煜辉,熊鹏;股权分置、政府管制和中国IPO抑价[J];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9 黄琳;以错对错的对价博弈[J];股市动态分析;2005年28期

10 魏文静;崔炜;;IPO抑价现象的成因及其制度改革[J];西南金融;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利辉;;金融管制、投资风险和新股发行的超额抑价[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2 姚海鑫;;我国上市公司IPO定价及其影响因素的一个实证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3 郁玉环;;2003—2004我国上市公司IPO抑价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续芹;刘静;刘松青;;Pre-IPO基金的作用——来自香港主板市场中国企业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郭潇潇;彭韶兵;;对当前我国新股定价的分析——基于信号传递的思考[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6 张铁铸;周红;;板块差异、上市效应与盈余质量研究——来自创业板和中小板的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善民;陈旭;;创业板IPO偏低定价、公司治理与发行特征——基于中国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比较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韩洪灵;陈俊;;IPO定价制度变迁、盈余管理行为与审计质量分化趋势[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陈俊;陈汉文;;IPO价格上限管制的激励效应与中介机构的声誉价值——来自我国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初期的经验证据(2001~2004)[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赵建利;;超越产业竞争的战略选择[A];第26届[2006]中国洗涤用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泰阳证券  陈三贤;“超额市盈率倍数法”着眼历史[N];中国证券报;2006年

2 魏雅华;市盈率警戒线与新股发行市盈率[N];中国证券报;2007年

3 陆媛;金钼股份17倍市盈率背后逻辑:弱市与公司质地[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4 证券时报记者 卢青;保龄宝:健康配料专家[N];证券时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邢莉云;一顶帐篷的探路史[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6 曲震宇;中国太保破发是牛转熊标志吗[N];上海证券报;2008年

7 肖华;沉寂月余 首单IPO“冷”启动[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姜淑霞;新股发行破20倍市盈率是个好的开端[N];上海证券报;2008年

9 万敏邋张辉;中国南车询价对应市盈率约15倍[N];证券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唐玮婕;“最牛”新股会不会高处不胜寒[N];文汇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勇;发售机制、信息偏倚与IPO抑价[D];浙江大学;2009年

2 卢铁男;中国股票发行定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杜俊涛;我国证券市场新股抑价与长期弱势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4 梁洪昀;A股一级市场收益特性与一二级市场资金分离性[D];清华大学;2002年

5 刘江会;证券承销商声誉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曾长虹;股票市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定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7 毛立军;我国新股发行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8 张小成;异质预期对IPO抑价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胡道红;中国股票市场分割之内外资股价格差异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10 向朝进;IPO价格形成及短期价格调整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璐璐;论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抑价[D];青岛大学;2004年

2 何国通;信息产业新股发行抑价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3年

3 赵豫川;上海股市IPO抑价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江洲;关于IPO抑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5 张曼;IPO抑价的相关理论与国内实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6 韩杨;核准制下新股发行抑价的统计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嵩;中国股票市场IPO抑价现象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周维慎;中国证券市场IPO抑价发行的信息经济学解释[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9 李允默;我国新股上市首日溢价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劲;中国股票市场首次公开发行抑价现象实证分析[D];重庆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014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014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e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