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售机制、信息偏倚与IPO抑价
【图文】:
将“香港”从序列中剔除之后,我们发现卖空限制力度与股市市盈率的正相关关系俨然成立.究其原因,我们以为应从香港股市的投资者结构着手分析。在图6.1显示的香港主板市场的现货交易中,,国内外的机构投资者和交易所参与者本身的交易额占到了总交易额68%、且外地机构投资者交易额大于本地机构投资者。若考虑到个人投资者若非投资经验丰富一般不会涉足境外市场的事实,香港主板市场中至少有72%的现货交易额来自具有专业分析师团队的机构投资者和投资经验丰富的个人投资者.图6.2显示,76%的外地投资者交易额来自欧洲、美国、日本等成熟市场的投资者,表明香港股市的外地投资者大多属于投资理念成熟、投资技巧娴熟的群体。纵观全球股市,有着类似交易结构的股市并不多见。事实上,台湾股市交易额中仅有36%来自国内外的机构投资者,而纽约和伦敦股市约为50%左右35.一般而言,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比重越大,股票市场的交易行为就越趋理性、股票价格中的泡沫就越少
个人投资者若非投资经验丰富一般不会涉足境外市场的事实,香港主板市场中至少有72%的现货交易额来自具有专业分析师团队的机构投资者和投资经验丰富的个人投资者.图6.2显示,76%的外地投资者交易额来自欧洲、美国、日本等成熟市场的投资者,表明香港股市的外地投资者大多属于投资理念成熟、投资技巧娴熟的群体。纵观全球股市,有着类似交易结构的股市并不多见。事实上,台湾股市交易额中仅有36%来自国内外的机构投资者,而纽约和伦敦股市约为50%左右35.一般而言,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比重越大,股票市场的交易行为就越趋理性、股票价格中的泡沫就越少,从而对于香港股市的低市盈率就不难理解了。综上所述,若剔除其它因素的影响,股票市场的市盈率和卖空限制力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成立。由于我们是以股票市场整体市盈率作为替代IPO股票发行市盈率的指标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832.51;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国通,谢湘生;信息产业新股发行抑价影响因素研究[J];江苏商论;2003年02期
2 卓贤;中国IPO抑价与发行方式的实证分析[J];会计之友;2003年11期
3 周德才,徐在亮,陈燕权;IPO抑价理论综述、评价及在中国的应用[J];中国物价;2005年03期
4 陈青;;影响我国新股发行抑价的因素分析[J];经济师;2008年10期
5 高利;新股的获利空间正在缩小[J];金融信息参考;2000年04期
6 陶莹;尹华阳;;2006-2007年我国股市IPO抑价实证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7 俞颖;主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刘煜辉,熊鹏;股权分置、政府管制和中国IPO抑价[J];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9 黄琳;以错对错的对价博弈[J];股市动态分析;2005年28期
10 魏文静;崔炜;;IPO抑价现象的成因及其制度改革[J];西南金融;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利辉;;金融管制、投资风险和新股发行的超额抑价[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2 姚海鑫;;我国上市公司IPO定价及其影响因素的一个实证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3 郁玉环;;2003—2004我国上市公司IPO抑价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续芹;刘静;刘松青;;Pre-IPO基金的作用——来自香港主板市场中国企业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郭潇潇;彭韶兵;;对当前我国新股定价的分析——基于信号传递的思考[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6 张铁铸;周红;;板块差异、上市效应与盈余质量研究——来自创业板和中小板的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善民;陈旭;;创业板IPO偏低定价、公司治理与发行特征——基于中国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比较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韩洪灵;陈俊;;IPO定价制度变迁、盈余管理行为与审计质量分化趋势[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陈俊;陈汉文;;IPO价格上限管制的激励效应与中介机构的声誉价值——来自我国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初期的经验证据(2001~2004)[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赵建利;;超越产业竞争的战略选择[A];第26届[2006]中国洗涤用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泰阳证券 陈三贤;“超额市盈率倍数法”着眼历史[N];中国证券报;2006年
2 魏雅华;市盈率警戒线与新股发行市盈率[N];中国证券报;2007年
3 陆媛;金钼股份17倍市盈率背后逻辑:弱市与公司质地[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4 证券时报记者 卢青;保龄宝:健康配料专家[N];证券时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邢莉云;一顶帐篷的探路史[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6 曲震宇;中国太保破发是牛转熊标志吗[N];上海证券报;2008年
7 肖华;沉寂月余 首单IPO“冷”启动[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姜淑霞;新股发行破20倍市盈率是个好的开端[N];上海证券报;2008年
9 万敏邋张辉;中国南车询价对应市盈率约15倍[N];证券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唐玮婕;“最牛”新股会不会高处不胜寒[N];文汇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勇;发售机制、信息偏倚与IPO抑价[D];浙江大学;2009年
2 卢铁男;中国股票发行定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杜俊涛;我国证券市场新股抑价与长期弱势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4 梁洪昀;A股一级市场收益特性与一二级市场资金分离性[D];清华大学;2002年
5 刘江会;证券承销商声誉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曾长虹;股票市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定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7 毛立军;我国新股发行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8 张小成;异质预期对IPO抑价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胡道红;中国股票市场分割之内外资股价格差异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10 向朝进;IPO价格形成及短期价格调整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璐璐;论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抑价[D];青岛大学;2004年
2 何国通;信息产业新股发行抑价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3年
3 赵豫川;上海股市IPO抑价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江洲;关于IPO抑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5 张曼;IPO抑价的相关理论与国内实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6 韩杨;核准制下新股发行抑价的统计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嵩;中国股票市场IPO抑价现象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周维慎;中国证券市场IPO抑价发行的信息经济学解释[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9 李允默;我国新股上市首日溢价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劲;中国股票市场首次公开发行抑价现象实证分析[D];重庆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014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01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