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基于就业景气监测的我国大中城市失业风险预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8 11:59
【摘要】:国家层面的就业景气监测以及地区层面的失业风险预警是几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促进就业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模式,每个国家应从本国的就业实际情况出发,博采众长,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就业模式和就业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就业政策变更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大中城市就业景气呈现一定的波动趋势,失业问题日趋显现,由此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呈加剧之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及社会稳定。正确评估和监测我国就业的景气波动状况,科学预测我国大中城市失业风险,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三维失业风险定位等研究方法,在构建就业景气监测指数的基础上,建立我国大中城市失业监测指数以及基于就业景气监测的大中城市失业风险预警体系,设计基于预警结果的大中城市就业促进政策。本文选题对我国解决大中城市失业问题,促进就业,进而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沿着“传导机理”→“就业景气监测指数设计”→“大中城市就业监测指数设计”→“大中城市失业风险预警体系构建”→“实证分析”→“政策选择”的思路进行研究,着重研究了六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揭示了就业景气波动的传导机理。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就业景气波动的基本原理,分别从经济因素、劳动就业和就业政策三个角度辨识影响就业景气波动的因素,探寻各种风险因素影响就业景气波动的传导路径,探索就业景气波动的传导链,揭示出就业景气波动的传导机理。其次,设计了国家层面的就业景气监测指数模型。采用合成指数法得到我国就业景气监测的先导、同步、滞后指数;并分别从经济景气、劳动就业景气和就业政策景气的角度设计国家层面的就业景气的监测指数模型,监测全国就业的景气水平及其波动状况。第三,设计了地区层面的大中城市就业监测指数模型。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得到大中城市经济状况监测指数,劳动就业监测指数和就业政策监测指数,并采用面板数据方法对我国大中城市地区层面的就业状况进行动态监测。第四,建立了基于就业景气监测的我国大中城市失业风险三维预警模型。从经济增长、就业结构、就业保障政策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大中城市失业风险的主要来源,将就业景气指数与大中城市就业监测指数相结合,构建大中城市失业风险预警指数。并采用三维立方模型和雷达图方法对我国大中城市失业风险进行预警定位。第五,进行了我国大中城市失业风险预警的实证研究。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等1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算了国家层面的就业景气监测指数和地区层面的大中城市就业监测指数,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我国大中城市失业风险三维预警定位模型。最后,提出了基于失业风险预警的我国大中城市就业促进政策。分别从经济增长、劳动就业和就业政策三个层面分析了政府应对大中城市失业风险可采取的政策措施。本文试图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上有所突破:一是基于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探讨就业景气波动的传导机理。基于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探索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以及投资对就业景气的传导路径;基于劳动供求结构分析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进步等劳动需求结构与劳动力生理特征、受教育程度和就业观念等劳动供给结构对就业景气的传导路径;基于就业政策分析劳动保障、失业保险以及就业服务政策的完善程度对就业景气的传导路径。二是设计就业景气监测指数模型。分析宏观经济状况、劳动力市场状况、就业保障政策对城镇失业风险的影响,并从这三个维度筛选出了就业景气指标,采用合成指数法计算出了就业景气先导,同步,滞后指数,对我国整体就业状况进行了直观的分析。并从经济增长,劳动就业和就业保障三个层面构建了景气监测指数,从而准确合理地监测我国就业景气波动状况。三是构建基于就业景气监测的我国大中城市失业风险预警模型。将国家层面的就业景气监测与地区层面的大中城市就业状况监测相结合,提出了经济状况,劳动就业和就业政策三个维度的大中城市失业风险预警模型,并站在政府视角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选择。
【图文】:

判断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劳动力人口


提出对失业预警工作略有影响的指标就是一般性指标,并建立了国际通用的由劳动力人口、就业人口等组成的既符合失业预警判断又兼顾国际、国内、计划、管理、研究等要求的失业预警判断指标体系(如图1-1)[117]。图 1-1 失业预警判断指标体系蓝若琏(2000)则给出了两套指标体系,这两套体系是从失业监测和预警两个

失业风险,预警模型,指标体系,指标


各种体系的设置方式在一些差异,监测指标是根据失业状况描述来设置的,预警指标则是根据劳动力供求状况来设置[118]。王斌会、韩兆州(2002)则是对地方的失业情况进行研究,所选的城市为经济相对发达的广州,他们对广州的失业预警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失业预警指标体系应包括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这三个方面[119]。陈仲常、吴永球(2008)根据陈仲常提出的指标体系的设计目的和原则,从劳动需求与劳动供给两个方面来构建失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如图1-3)并采用德尔菲法对每个指标进行赋权[120]。纪韶(2008)提出了失业预警的基础指标和参照指标。他认为基础指标应当包括城镇登记失业率、专项调查失业率和抽样调查失业率;参照指标则应当包括就业吸纳能力指标、劳动力供给指标、社会保障指标等[121]。李艳霞(2010)则认为社会失业预警指标和个人失业预警指标这连个方面才应该是失业预警指标体系的重要方面,,认为在研究中选取的指标必须根据地区与时间的不同进行调整[122]。纪文杰(2013)对我国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建立了大学毕业生失业派生社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框架(包括6个准则层指标、30个操作层指标),以帮助解决失业大学生的问题[123]。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浩;张普巍;;新常态下构建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新思路[J];中国就业;2015年06期

2 孙延芳;胡振;;中国建筑业景气指数的合成与预测[J];统计与决策;2015年11期

3 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课题组;黄显林;;中国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5年05期

4 杨武;宋盼;解时宇;;基于季度数据的区域科技创新景气指数研究[J];科研管理;2015年05期

5 张安军;;国家金融安全动态预警比较分析(1992~2011年)[J];世界经济研究;2015年04期

6 刘瑞明;石磊;;中国城市化迟滞的所有制基础:理论与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5年04期

7 俞晓东;;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5年10期

8 黎大有;张荣芳;;从失业保险到就业保险——中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9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刘元春;阎衍;;2014—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步入“新常态”攻坚期的中国宏观经济[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03期

10 张同斌;;中央企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基于景气合成指数和M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5年03期



本文编号:27030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030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3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