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增长低就业的全国与分区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9 06:32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30年,但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高就业,这一现象自90年代以来表现得更加突出。国内学者从经济转型、体制改革、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方面分析了这一问题的成因,但多数研究都局限于国家层面。就中国的情况来看,区位条件和政策待遇的差异使得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表现出高度的不平衡性,长期的非均衡发展也导致中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现巨大的差异,因此,单纯从国家层面研究就业问题无疑会忽视这种显著存在的区域差异,导致研究结果的失实。本文按照区位和经济结构的相似性将中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并从区域和国家两个层面来研究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通过不同层面研究的对比,得出了一系列新的结论,这些结论对以往国家层面的研究起到补充作用。 文章首先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三个方面的经验研究,论述了中国高增长低就业的事实。还通过国际对比得出中国的高增长、低就业现象在世界范围内不是一个普遍现象。 然后,我们从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通过国家层面与不同区域不同阶段就业弹性对比,研究各地区对全国就业变化的影响,并解释原因。通过各地区数据的计算结合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我们发现:①面板数据的拟合结果显示东部就业弹性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但这种与中西部的差别仅仅是从90年代末开始的,我们推论东部地区就业增长对全国的拉动效应是难以为继的。②区域层面就业弹性的研究发现,2000年后中西部就业弹性平稳,东部弹性出现显著的增长,这与国家层面的经验观察相悖,这是由于下岗对就业的影响在国家层面中没有显现而导致的。③区域研究结果显示,去除1990年以后国企改制等结构性影响,全国就业弹性总体表现为低水平的平稳。④以往的研究经验高估了东部就业的拉动作用,东部需要有1.8倍于中西部的弹性才能带来相同的就业增加,因而加快中西部工业化进程才是解决中国高增长、低就业的关键所在。 接着,我们分区域和国家层面研究影响我国增长就业的结构性因素。通过结构对增长与就业影响的规范研究,我们选取了产业结构升级程度、产业结构变动强度、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等变量作为就业变动的解释因子,构造省级面板数据,结果表明:①第二产业的发展对中国各地区的就业均有促进作用。②第三产业份额的提升在东部地区并没有对就业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在中部与西部地区则促进了就业的增长,这是由东部三产中的优势行业就业弹性低造成的。③全国来看,产业结构的剧烈波动不利于就业增长。而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波动则对就业增长产生的促进作用。④中国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结构使收入差异不能成为人口顺利转移的原因,托达罗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弱化。⑤非国有制经济份额的提升在全国各区域都有利于就业的增长,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对现阶段中国的就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文章还研究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的影响。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分为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影响的决定于技术进步的“挤出效应”与“补偿效应”的权衡。文章使用协整的方法检验技术进步对全国和各区域的就业影响,结果显示:①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在全国和中西部没有显著关系,而东部的技术进步对就业存在促进作用,这是由于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和产业集群较好的发挥了技术进步的“补偿效应”。②研究结果不支持资本深化对中国就业增长存在影响。 最后我们分析了中国低就业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并预测了中国未来就业走势和提出了就业问题改善的建议。
【图文】:
图2.11盯9-2肠7中国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102.2中国离J.长与低就业的主要判断在就业问题的研究中,一般采用失业率和就业人口来作为就业状况的衡量指标,我国统计中采用的是年末就业人员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就业人员:又称在业人口。适龄劳动人口中从事一定的有益于社会的劳动或经营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人的那一部分人口。凡是在调查时或在调查前的一定时间内,有工作并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人的人,均应视为在业人口。在业包括在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企业或单位就业的固定工或临时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周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7吕.2007东部地区就业弹性数据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9》、《中国统计摘要2008)),1990年全就业弹性为4.48,在图中剔除90年代以前,东部地区与全国就业弹性走势基本一致,保持较高的弹性。进90年代后,我国就业弹性一直在低位徘徊,1990一2002年全国就业弹性缓慢增长,东部地区就业弹性一直在全国水平以下。东部地区从1992年开始就业弹性呈不断降的趋势,1998年达到最低谷为一0.33,在1997一1998年之间东部地区就业弹性存一个突变,从就业人数来看,1997年东部地区就业人数为208673万人,而1998东部地区的年末就业人数为20162万人,净减少705.3万人,这是由于1997年开的国企改革造成的,下岗问题在1998年反映的最为突出。从1998年开始,东部就业弹性逐年上涨,从2002年开始东部地区就业弹性高于全国水平。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49.2;F124
本文编号:2704298
【图文】:
图2.11盯9-2肠7中国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102.2中国离J.长与低就业的主要判断在就业问题的研究中,一般采用失业率和就业人口来作为就业状况的衡量指标,我国统计中采用的是年末就业人员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就业人员:又称在业人口。适龄劳动人口中从事一定的有益于社会的劳动或经营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人的那一部分人口。凡是在调查时或在调查前的一定时间内,有工作并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人的人,均应视为在业人口。在业包括在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企业或单位就业的固定工或临时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周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7吕.2007东部地区就业弹性数据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9》、《中国统计摘要2008)),1990年全就业弹性为4.48,在图中剔除90年代以前,东部地区与全国就业弹性走势基本一致,保持较高的弹性。进90年代后,我国就业弹性一直在低位徘徊,1990一2002年全国就业弹性缓慢增长,东部地区就业弹性一直在全国水平以下。东部地区从1992年开始就业弹性呈不断降的趋势,1998年达到最低谷为一0.33,在1997一1998年之间东部地区就业弹性存一个突变,从就业人数来看,1997年东部地区就业人数为208673万人,而1998东部地区的年末就业人数为20162万人,净减少705.3万人,这是由于1997年开的国企改革造成的,下岗问题在1998年反映的最为突出。从1998年开始,东部就业弹性逐年上涨,从2002年开始东部地区就业弹性高于全国水平。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49.2;F124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唐志军;谌莹;;为什么中国会出现“低就业的增长”——一个基于地方政府竞争的视角[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杨皓;肖云;陈朗;黄婧;;我国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年15期
3 肖云;周巧;杨絮飞;;我国就业长期和短期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年1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红霞;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德祥;黑龙江省扩大就业对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042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04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