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20年来,政府与土地市场的关系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目前城市土地市场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都与地方政府行为失范有很大关系。转型期的地方政府是从财政分权过程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具备了凭借其掌控的资源去推动现有制度框架可容纳的地方经济增长以获取最大化垄断租金的能力。我国特殊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城市土地国有的二元产权制度使地方政府掌握了对城市土地产权的“实际剩余控制权”,强化了地方政府介入经济的能力,土地资源因此成为实现地方政府效用目标函数最大化的最有力资源,从而形成了土地与地方财政、投资、招商引资、金融信贷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等环环相扣的复杂格局,巨大的利益博弈也由此而生,造成了土地市场秩序的混乱。目前这种混乱集中体现在城市土地一级市场上,地方政府在城市土地一级市场上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既是管理主体又是出让主体,土地的供给数量、方式和价格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对城市土地配置效率和土地市场秩序构建至关重要。论文将研究视角锁定为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无疑将对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化改革的走向产生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的目标是为城市土地出让中地方政府经济行为规范化提供合理的理论解释和政策指导。论文研究的切入点是界定城市土地出让中地方政府行为的相关基本概念及范畴,将地方政府定性为城市土地市场化进程中一个特殊的行为主体,以此为逻辑前提,分析了城市土地出让中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表现、特征,力图把握各种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依据一定的效应评价准则,全面客观地评价了城市土地出让中地方政府行为的双重效应,并进一步通过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来寻找城市土地出让中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作用机理、内在逻辑和本质规律。最后在此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土地市场上政府行为规范的经验,探索了城市土地出让中地方政府经济行为规范化的路径与对策。 全文主要由7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 第1部分:导论。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进行回顾和评价的基础上给出了论文的研究方法、思路、逻辑结构等。 第2部分:行为主体分析。由于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由政府垄断,在现有土地制度框架下,地方政府又在实际上掌握了城市土地的最终剩余控制权,地方政府身兼产权主体、行政主体、监管主体、市场主体等多重角色,这就决定了地方政府不仅是中国经济转型期一个特殊的行为主体,更是城市土地出让中的一个特殊的行为主体,其特殊性表现在:具有“政府人”和“经济人”的双重行为特征;具有特殊的效用目标函数;是特殊的垄断供给者和需求者,特殊的价格规制者和特殊的寻租者。 第3部分:经济行为束分析。现行城市土地出让制度下地方政府自身的利益在城市土地出让过程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地方政府对城市土地价格具有很强的操纵能力,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来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符合自身效用函数的配置,通过城市土地差别(歧视)定价等价格规制方式来谋求土地出让收入、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培育房地产构成了城市土地出让中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四大主轴。经过分析发现,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其实是对现行城市土地制度的一种理性反映,各种经济行为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统一于地方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谋取过程中。 第4部分:经济行为效应分析。地方政府在城市土地市场化进程中既是中央政府的政治委托代理人,又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的利益主体,这种双重身份特征决定了城市土地出让中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效应的双重性。从中央政府的视阈对其进行审视,其双重效应具体表现在:既从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经济增长、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发育、加速城市化进程、拓宽融资渠道、提供城市优质公共品等积极作用;同时其行为又是以宏观经济体非平稳运行、土地要素市场机制扭曲、土地资源不可持续利用、增加金融风险、损失社会公平、社会发展不平衡等为代价的,从而呈现出推进与破坏并存的双重效应特征。 第5部分:行为机理分析。城市土地出让中地方政府的不规范经济行为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一是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政治委托代理关系中,地方政府面临的激励机制使其目标函数发生了扭曲;二是在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关系中,以政治竞争为核心的经济竞争是一种非合作博弈;三是在地方政府与其他微观主体的关系中,土地模糊产权为其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和利益上的刺激。在城市土地出让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委托代理关系下的代理人问题、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政治晋升竞争以及模糊产权下地方政府对土地实际最终控制权的掌握是对地方政府不规范行为的重要理论解释。总的来说城市土地出让中地方政府的不规范行为不仅仅是地方政府自身的问题,而且涉及到地方政府与城市土地市场中其他行为主体的关系问题,来自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和辖区居民自下而上的纵向约束以及来自地方政府间横向约束不足是城市土地出让中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的深层原因。 第6部分:经验借鉴与启示。本章选取了与我国大陆一样实行土地批租制的香港地区、与我国一样存在土地资源稀缺国情的日本和土地市场机制发育较为完善的美国作为参照对象,对三者的土地市场特点及政府干预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政府干预土地市场的目的主要被确定为矫正市场失灵,政府在城市土地市场上的角色被定位为城市土地的管理者,政府角色的正确定位保证了土地利用中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的一致性,保护了土地利用中的公众利益。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土地市场化条件下规范的政府行为准则,为我国城市土地出让中地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提供了参照。 第7部分:对策选择。提出了城市土地出让中地方政府经济行为规范化的有价值的思路和对策: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通过各相关利益主体间在土地市场上利益格局的重塑,形成中央与地方政府间正和互动、地方政府间进取型竞争以及地方政府与微观主体从控制到服务关系的利益平衡架构。作为一个拥有独立利益取向和自主意志的行为主体,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是对特定制度约束条件和激励结构的理性反应,因此要通过改变地方政府所面临的具体制度安排,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强化对地方政府行为的规范,使地方政府的行为在新的利益格局下逐步趋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论文的创新性思考可能在于: 1,研究视角。我国历次城市土地供给制度改革皆围绕着中央与地方关系、土地管理权的上收与下放进行,其中虽触动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但这种制度安排仅重视了市场化本身的要素设计,而未考虑地方政府行为对城市土地市场干预的严重性,没有触及城市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当前的认识误区和实践偏差是将城市土地市场化等同于城市土地出让方式的改变(即变划拨、协议出让为招、拍、挂出让),实质上只要不改变政府在土地市场的垄断地位,不规范地方政府在城市土地市场上的经济行为,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土地资源的低效配置状态,无法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土地要素市场。本文在选题上将研究视角锁定为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以其行为的规范作为合理界定政府与土地市场边界和推进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化进程的一个切入点和落脚点,显然有利于提高理论对现实的相符性和解释力。 2,逻辑起点。以“城市土地出让中的地方政府:特殊的行为主体”作为全文的逻辑起点。地方政府不仅是中国经济转型期一个特殊的行为主体,更是城市土地出让市场中的一个特殊的行为主体:具有“政府人”和“经济人”双重行为属性和特殊的效用目标函数,是一个特殊的垄断供给者和需求者、特殊的价格规制者以及特殊的寻租者。全文以此为逻辑起点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为全文研究奠定了一个独特而又坚实的理论坐标。 3,论文借鉴企业理论中的“剩余控制权”思想提出了一个“土地产权实际剩余控制权”的概念。由于城市和农村土地产权事实上都处于一种模糊产权状态,在产权模糊的情况下,出现多个产权主体,多头管理,产权只有通过协商或谈判才能最终确定,这时产权落在了谈判力较强的产权主体手里。城市土地出让中地方政府成为了谈判力最强的产权主体,从而在模糊产权状态下掌握了土地产权的实际剩余控制权,成为城市和农村土地产权的实际最终控制者。 4,论文在“蒂伯特选择”的理论预设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借助于一个土地要素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以土地为媒介的利益关系,发现这一关系的实质是地方政府对农民土地收益向企业的变相转移支付,并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实质背后的深层理论动因是地方政府间的非合作博弈,这种博弈遵从的基本逻辑是从“囚徒困境”到“寻底竞争”,从而给出了一个城市土地出让中地方政府“零地价”、“负地价”非理性招商引资的博弈论解释。 5,论文通过一个“中央与地方政府间政治委托代理关系”、“地方政府间政治晋升博弈关系”和“地方政府与微观主体间模糊产权关系”的三维分析框架,对城市土地出让中地方政府行为及其双重效应背后的深层动因、作用机理和本质规律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并依此提出重塑城市土地市场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格局,即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正和互动、地方政府间的进取型竞争、地方政府与微观主体的从控制到服务的关系。基于城市土地出让中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选择是对特定制度约束条件和激励结构的理性反映,逻辑分析的结论就是通过制度供给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强化对地方政府行为的规范。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93.2
【图文】:
城市土地出让中地方政府低地价招商引资的制度屏蔽:协议出让制在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中协议出让曾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出让方式,协议出让是由出让方和受让方就特定地块通过协商谈判而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土地的协议出让价格由政府同受让人即供需双方“私下”协商确定。协议是政府与指定对象进行一对一谈判的方式,除政府外只有一个所谓的“市场主体”存在,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非市场因素的主宰。并且由于地方政府具有操纵协议价格的超强能力,受其特定行为目标的导引,政府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提高或压低土地出让金达到目的。相对于招标与拍卖出让方式,尽管协议出让方式交易成本较低,但由于其市场化程度不高,土地的实际价值难以真正显现。这种出让方式相比招拍挂出让缺乏公开、公正性,不具有平等竞争的性质,其操作的人为性、非规范性因素较多,通常产生的地价都比较偏低,协议地价一般只有市场同类土地招拍挂价格的 30%-40%。0.12

① 城市用地偏好平面扩展,缺乏立体规划,城市容积率偏低。城市政府靠不断修编城建规划来扩大建设用地范围,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平均以 6.18%的速度扩张(如图 4-9)。2005 年城镇居民人均用地面积已达 133 平方米,比国家规定的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最高限额超出 33 平方米。城区容积率偏低,我国城市的容积率只有 0.33,建制镇小于 0.2,而国外的一些城市则达到和超过了 2.0。此外城市高层建筑所占比例较小,对城市土地的三维开发不够,忽视了地上与地下空间的开发。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1年 第11期 经济与管理科学辑 J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义平;;地方政府行为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2 居来提·色依提;苏来曼;;优化地方政府行为 推动新疆经济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19期
3 余许友;;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研究——基于地方政府行为的视角[J];经济问题;2011年07期
4 吴岩;;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劳动者报酬份额[J];改革与战略;2011年08期
5 李禄俊;;论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模式[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陈健;;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财政激励的重新解释[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李剑;;“再集权化”与地方治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8 孙红霞;梁化乔;;浅析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财政行为选择问题——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及面板数据模型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宋汉光;;地方政府行为与金融体系效率:以长三角经济区为例[J];上海金融;2011年08期
10 甄志勇;毕克新;;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行为绩效评价[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金石;;改革三十年:地方政府行为双重性的经济学分析[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C];2008年
2 尚虎平;;绩效、“绩效”晋升与地方政府非绩效行为律:一个博弈论的解释[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中)[C];2007年
3 刘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地方政府职能[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4 雷国新;李金红;;转型时期中国地方政府行为的失范与规范[A];“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雷国新;李金红;;转型时期中国地方政府行为的失范与规范[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吴强;;地方政府行为对区际要素流动及贸易的影响[A];2006年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邓明然;万幼清;;政府行为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与规制[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8 何威风;;分权化改革、制度环境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9 聂辉华;;取消农业税对乡镇政府不同行为的影响:一个多任务委托代理分析框架[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10 吕丽娜;;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地方政府行为的规范——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思考[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明聪 黄祥彪;WTO与地方政府行为[N];福建日报;2002年
2 强兴华;关注地方政府行为[N];金融时报;2004年
3 阙忠东;试论地方政府行为的调适[N];丽水日报;2005年
4 魏文彪;追究个人责任才能遏制地方政府土地违法[N];人民代表报;2006年
5 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 李军杰;地方政府是投资热的主力军[N];民营经济报;2006年
6 刘春;我国应尽快推出地方政府债券[N];中国建材报;2006年
7 唐冶泽;投资膨胀考问地方政府行为[N];金融时报;2004年
8 傅勇;地方政府追求GDP的成本收益分析[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9 王学江;稳定房价关键是规范地方政府行为[N];中国信息报;2005年
10 艾琳;地方政府企业化现象值得关注[N];中国财经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俊丽;城市土地出让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2 叶托;中国地方政府行为选择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陆巍峰;地方政府行为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陆建新;中国制度创新中的地方政府行为悖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1997年
5 李津燕;地方政府行为与市场秩序构建[D];武汉大学;2005年
6 李项峰;地方政府行为外部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王文剑;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地区经济增长[D];河南大学;2008年
8 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自主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张飞;中国农地非农化中政府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10 徐涵蕾;区域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行为定位与作用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方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行为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鸿铭;地方政府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D];厦门大学;2009年
3 胡玲;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发展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4 朱成安;当代中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畅;规范政府行为:降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交易费用的有效路径[D];河南大学;2007年
6 赵君;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7 韩玉;RIS中地方政府行为促进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8 孔昭昆;我国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竞争中角色定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9 杜娟;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理想;中国转型期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
274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