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基本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5 01:37
【摘要】: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及随后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正式诞生。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时隔21年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做出了重大创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刘云山同志撰文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体制,关系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因此,“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20余年来,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大创新成果,带来我国全方位和多领域的深刻变革,指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飞跃,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极大增强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2。”其影响之广、成就之大举世公认。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实践已经深刻影响大众,而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的研究目前几为空白,这种局面显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理论创新、制度建设中的地位不相称,是该领域学术研究的重大缺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辉煌成就面前,目前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均与忽视市场经济必须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然为完善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服务,而实然与之存在差距;很多人搞不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把“社会主义”仅作为符号,还有人将全面深化改革误导为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错误思潮更是力主改革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自由化、西化。因此,澄清基本认识,打造全面深化改革不走改弦易帜邪路所需的群众基础,迫切需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 基于现有研究的不足与理论发展的必然逻辑,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市场经济服务社会主义这一目标为主线,将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分析相结合,用唯物史观分析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必须回答基本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对大众的深刻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的必要性及其现状,影响这一理论大众化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推进大众化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全文共分为6章,主要内容及研究形成的基本结论如下: 第一章,导论。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基本问题研究”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现有研究述评;本选题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创新点。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具有辩证统一性,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基本问题,其重要意义有:第一,延伸相关基础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近年的理论研究热点,在必要性、重要性、路径等方面已有比较透彻的宏观性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这一理论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之义。本选题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引向微观,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基本问题,具有拓展基础理论研究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些问题的研究空白。第二,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从根本上回应了现阶段改革方向等重大问题。刘国光、李慎明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十分关注改革方向的研究,但总体上学界相关研究的气氛还不够浓厚。改革方向问题理论上很明晰,但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大众不满意、不能接受的问题和偏差,这就需要理论研究澄清一些问题,既促进大众认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又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本身的发展。本文的相关研究对大众理解和自觉维护、践行改革性质与目标,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实证研究的结果对探索解决当下的一些社会问题具有参考价值。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问卷调查,剖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存在的理论与现实障碍,运用学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有研究揭示的一般原理,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的基本实现条件。论文研究中,作者检索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为主题的相关文献,仅发现有直接相关的论文1篇,且为本人与合作者撰写,未发现与本选题相似的著作及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学界现有的大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成果,对我国经济体制及其改革历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相关改革措施的理论主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些成果可作为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基本问题的基础性文献。本文的创新点表现为:其一,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开启微观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视角。其二,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其大众化,提出了一系列有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与大众诉求具有辩证统一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具有辩证统一的目标体系;应以“马学”为基、融“西学”之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必须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驾驭市场经济的“野性”,缩小实然与应然的差距等。其三,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将研究问题建立在可信的第一手资料上,这在学界的相关研究中尚未发现。第二章,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其大众化历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历经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理论思考、实验摸索、实践完善,经过学界的理论探索、整合,已经完成由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系统的科学理论的过程。与之紧紧相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历经了小众化、理论启蒙、实践全面影响的阶段,正朝着理性自觉阶段迈进。 本章首先梳理了我国几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历程;概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应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与外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等主要内容。文中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性质是这一理论的核心与灵魂,指出学界对这一问题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基于20余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实际建设的巨大成就,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对大众生产生活的结构性升级、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升中华民族的自尊与自信等大众化效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大众中产生影响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得到大众的关注、认知、认同、应用、反响、系统性把握、创新、发展等诸多方面。笔者将理性自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分为“入耳、入心、入行”三个层次。到目前为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经历了3个阶段,即:最高决策层和著名学者进行理论探索的小众化阶段,使大众逐渐接受社会主义经济可以采用市场调节等理念的理论启蒙阶段,资源配置方式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迅速渗入大众生产生活的全面实践影响阶段。 第三章,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现状。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广西、广东、江西、湖北、河南、陕西、河北、吉林等地工人、农民、高校学生作了问卷调查,了解大众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知、认同、评价、诉求状况。调查发现,有近9成被调查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初步认知,认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善了民生,成就多于存在的问题。贫富分化、政府说了算、不讲道德诚信排在问题的前三位,大众寄希望于政府、学界、民众合力改善现状;93.1%的民众希望进一步改革给民众带来实惠,为保障劳动群众的核心利益应贯穿劳分配为主。从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看,电视、网络等媒体是大众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息的主渠道,57.4%的被调查高校学生认知相关理论知识等信息的渠道是思政课。整体地看,大众高度认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效率,但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与性质等问题的理解还较模糊;一些问题的存在致使其质疑社会制度的坚定性。比较高校学生和一般大众的认知现状可以看出,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的有生力量。 第四章,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的理论障碍。本文指出,人民群众认知认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障碍,一部分来自理论及其传播。主要有: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本身还需进一步加固理论基础、厘清重要范畴、强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与性质理论。其二,误读“猫论”和片面领会“南巡讲话”,误将经济发展的手段当做发展经济目的。其三,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思潮解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大众不易认清改革方向与性质等基本问题。 第五章,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的现实阻力。本文认为,理论能够给人民大众带来有益结果是其实现大众化的基础。结合问卷调查进行分析,本文指出影响大众认同、应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现实阻力主要来自于:其一,收入差距快速拉大过程中,人民群众劳动收入增长滞后,大众有受损感。其二,市场经济环境下滋生的腐败问题影响大众对执政党和政府信心。其三,市场经济趋利性产生瓦解传统道德、不讲诚信等问题,民众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受到负面影响。其四,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受到冲击。 第六章,探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的基本条件。本文认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必须坚持整体性、层次性传播原则,运用多样化传播形式。文章从完善理论、实践、传播三个环节,提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的基本条件: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与时俱进,在回应改革出现的问题中不断完善。第二,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钳制市场经济“野性”,缩小实然与应然差距,增强大众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认同。第三,遵循教育、宣传、传播的一般原理,培育多层次主体,多介质、通俗化地传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3.9
本文编号:2741888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3.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唐丰义;革命性转折: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财贸经济;1992年08期
2 张存刚;;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学基础理论教育中的主导地位[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02期
3 邱海平;;再论正确认识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及其重大意义[J];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4 常荆莎;欧阳功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问题与出路[J];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02期
5 梅荣政;新自由主义的谱系、流变及影响[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01期
6 高宝柱;;改革开放全部内容最终指向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历史意义概论之二[J];党史文汇;2006年11期
7 程恩富;用什么经济理论驾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王东京教授商榷[J];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09期
8 Jeremy Stevens;;China Economic Forecast 2012[J];China & Africa;2012年01期
9 王琢;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J];财政研究;199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阮东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2 李栗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对话平台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418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41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