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及其影响要素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124;F224
【图文】:
图 4-7 农村常年外出劳动力比重分省动态图Figure 4-7 The proportion of rural labor force that working out perennially by provinces据图 4-7,总体来看,安徽、广东、广西、江西、贵州、湖南、四川等农村常年外出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增长速度比较快,大部分属于中西部欠发达省份(广东除外)。同时,我们可以推断:劳动力的流向一般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由农村流向城镇,由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信息、技术、资金等资源要素不断集聚,产业集中度大大提高,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成为增长极,尤其是外向型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加之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吸纳了大量农民工。同时,大中城市的高收入和现代化的生活环境,对以中青年为主的农民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6 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劳动力 7404 万人,占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比重为 70.1%;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的劳动力所占比重为 64.7%,向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十分明显。从发展趋势看,近中期内农民工以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为主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变化。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已经出现的产业梯度转移,以及县域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估计农民工向中西部和小城市(镇)转移的规模也比例会逐渐有所增加。2006年,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劳动力增长8.3%,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劳动力增加增长4.5%,中西部的增长比例已超过或接近东部地区的 4.8%;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的劳动力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 0.4 个百分点,而在地级市务工的劳动力比重提高 0.7 个百分点,在县级市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杨晓宇;;中国统筹城乡改革与探索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2 张传勇;;资源要素流动配置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11年06期
3 朱孔来;李静静;张守凤;;统筹城乡发展统计监测研究现状评述及未来展望[J];东岳论丛;2011年11期
4 苏静;;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实践模式及可借鉴理路[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5 江传曾;邵红梅;;武汉城市圈残疾人口生存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人口与发展;2011年03期
6 李绍昆;;和谐社会视野下山东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J];商业时代;2011年16期
7 周学兵;孙国民;陈东;;统筹城乡发展视域中城乡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许秀川;重庆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目标差距与推进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红旗;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与基层民主建设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张黎;基于城乡生活垃圾统筹处理的转运模式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刘志虹;都市连绵区县域产业发展的复杂性及因应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郑治伟;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重庆市产业集聚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蒲松林;城镇体系构建与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李邦铭;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勇兵;我国城乡筹发展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刚印;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政策建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梁妍斐;漯河市城乡一体化路径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4 魏萍萍;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1年
5 司秀林;成都市城乡建设用地统筹效率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6 李磊;长沙地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规划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7 郑科;基于城乡统筹的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彭乐;基于城乡统筹的西安城市边缘区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2年
9 石建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D];河北大学;2009年
10 宋艳伟;北京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423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42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