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基于不同产业劳动报酬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7 19:44
【摘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创造了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世界奇迹,但人民群众却并未充分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现阶段更多和更大的分配不公是在初次收入分配。按照国民经济生产和收入核算法,初次分配中的收入总量来源于生产,是各产业增加值的总和。所以初次收入分配总量上的不公平,具体表现为不同产业内部及产业间初次分配的不公平,即我们一直关注的基于不同产业的劳动报酬分配不公平。本文研究的问题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及人民福祉的提高,有助于人们客观准确的判断现实的收入分配格局,为政府制订相关的收入分配及产业发展政策提供有力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本文研究的核心是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运用动态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定量方法,综合平均劳动报酬和劳动报酬比重两个指标来研究劳动报酬的差异问题,以此分析和评价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在此基础上,采用规范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剖析影响劳动报酬差异的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及收入分配制度的深入改革提供重要的决策思路。 论文的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对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进行了说明。 第一章是研究的理论基础,着重对西方经济学的要素分配理论和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机制;对揭示行业劳动报酬差异的理论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对后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对第二产业内部、第三产业内部、不同产业之间、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垄断和非垄断行业之间的城镇单位平均劳动报酬和劳动报酬比重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我国基于不同产业劳动报酬及其差异的变化特点和规律。研究发现:基于不同产业的平均劳动报酬与劳动报酬比重的变化趋势不一致,主要原因是平均劳动报酬的增长速度不合理,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产业层次越高,劳动报酬越高;同一产业内部各行业的收入分配状况也有不同的层次之分;劳动报酬差异普遍趋于扩大,主要原因是各产业门类之间、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之间、垄断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差异变化造成的。 第三章以定性研究为主,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影响我国劳动报酬的因素进行了详尽分析。以公平和效率为出发点,将其主要归结为:一是要素市场化进程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是由于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政策法规、市场竞争等因素造成的收入分配的过程不公平。二是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在短期内拉大了不同产业的劳动报酬差异,但长期来看能够实现不同产业在高收入水平上的公平。三是人力资本特征,是影响劳动报酬起点公平的因素。四是产业结构升级,是造成劳动报酬差异的效率方面因素。通过收入分配总量增加,要素投入变动,劳动生产率变化,对劳动力质量需求的变化,要素市场供求变化,产品市场供求变化影响行业劳动报酬差异。 第四章按照不同的产业分类方法对平均劳动报酬和劳动报酬比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第三章的理论分析结果,并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利的依据。研究发现:行业平均受教育年限、各年龄就业人员比重、周工作时间对行业平均劳动报酬的影响显著,女性就业人员比重对平均劳动报酬的影响不显著,而且各因素对不同行业平均劳动报酬的影响程度不同;行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劳均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受教育年限、35-49岁就业人员比重对行业劳动报酬比重的影响显著,其中,行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比重负相关;劳均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受教育年限、35-49岁就业人员比重与劳动报酬比重正相关,而且各因素对不同行业劳动报酬比重的影响程度不同。 第五章在模型预测的基础上,说明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不同产业的劳动报酬比重将提高,产业间劳动报酬比重差异将逐渐缩小。针对上述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包括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第二产业内部升级;二是加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包括放宽劳动力流动限制、打破垄断以强化竞争机制;三是完善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包括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建立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四是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和完善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完善劳动力职业介绍体系,完善劳动力信息发布体系;五是完善劳动力市场法制建设,包括加强劳动立法和执法力度。六是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包括加强义务教育,继续深化高等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240;F224
【图文】:

劳动报酬,比重,第三产业,差异分析


一一卫生、社会保障福利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业——其他 他图2一 11995一2006年第三产业各门类劳动报酬比重2.2.3产业间劳动报酬比重差异分析从1995年到2006年,全国及第二、三产业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比重总体呈先下降后略有上升的趋势,年平均下降速度分别为1.98%、4.47%和1.48%,第二产业下降速度最快。在1995一1997年,第二、三产业劳动报酬比重均高于全国水平;从1998年开始,第二产业的劳动报酬比重开始低于全国水平,而第三产业仍高于全国水平。第二产业与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比重差异从1995年的1.23%逐渐变为2006年的一2.04%;第三产业与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比重的差异从1995年的5,22%减小到2003年的4.85%,之后逐渐增加到2006年的5.48%。第二、三产业间劳动报酬比重的差异逐步扩大

【相似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丁梓楠;基于不同产业劳动报酬差异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汪芳;初次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455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455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0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