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0 22:04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逐渐凸显,与农村情况不同的是,农村贫困人口在不断减少,而城市贫困的形势却在发展。由于城市贫困居民没有土地作为生活保障,所以“增收与减负”的机会很少,并且城市劳动力人口很难承担迁移的风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贫困基本上属于“发展问题”,而我国城市贫困的成因有许多要归于“改革”。特别是在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在体制改革中形成的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包括规模庞大的各种大集体人员),使再就业面临众多困难,贫困大面积发生和不断发展。其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问题又特别突出。 以农民工和移民等流动人口为主体的城市贫困群体和贫困区问题是任何一个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国家都不可避免的,而我国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贫困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具有最典型的体制制度和结构性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居民大量失业和贫困、居住区衰败、城市环境恶化和发展不景气,是我国特有的城市贫困。伴随资源的衰竭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东北资源型城市的贫困问题不仅面临新挑战,而且直接关系到城市体系乃至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区域发展大局。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关注和解决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贫困问题已经十分迫切。 本文在对国内外城市贫困与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构建出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的三个基本理论层面,即贫困城市、贫困居民和城市贫困区。基于这个基本思路,诊断出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典型且复杂的城市贫困状况,运用数学方法筛选出影响城市贫困的相关因素,探讨了东北资源型城市贫困的形成机制和原因,并且针对城市贫困问题的三个层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反贫困政策。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篇章结构如下: 第一章,关于贫困和城市贫困的一般理论和实践。首先概括出贫困和城市贫困不同角度的定义和测度方法,总结了国内外对于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现状。由于目前还没有真正关于城市贫困理论的研究,所以论文归纳出与资源型城市贫困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一般的贫困理论、城市贫困空间理论以及资源型城市的理论。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式研究方法构建出我国城市贫困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贫困城市、贫困居民和城市贫困区三个方面。论文实证部分的研究基本是按这三个尺度展开的。 第二章,反贫困的理论和实践概括。阐述了反贫困理论的研究进展,以及在反贫困过程中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提出政府在反贫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除了政府以外,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会直接影响到反贫困的效率。所以,论文又从政府和非政府的角度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国际援助组织的反贫困行动,以期对我国制定反贫困战略提供借鉴。最后,阐述了我国的扶贫体系及城市扶贫的发展历程。这些都为资源型城市反贫困政策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城市贫困状况分析。首先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进行了界定,通过比较发现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具有很高的贫困率,然后分别从贫困城市、贫困居民和城市贫困区三个角度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贫困状况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第四章,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贫困形成的机制和制度原因研究。指出资源型城市致贫的根本原因在于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历史欠账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彻底,使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处于不利的地位。地方政府和资源型企业无法解决特殊的体制性障碍、中央政府对资源型城市的更多控制都阻碍这些城市的改革和开放进程,从而对经济增长和缓解贫困产生消极影响。其他原因还包括粗放的资源开发方式、城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缺陷、政企不分及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以及资源型城市克服贫困的权利与机会的缺失。 第五章,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反贫困的政策措施探讨。针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贫困产生的原因,本章首先分析了东北资源型城市克服城市贫困的条件与机会,然后提出资源型城市反贫困要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视角。一是,努力提高贫困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上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反贫困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接续产业和实现城市经济转型;二是,注重为城市贫困居民提供各种服务和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包括增强贫困居民的就业能力和为贫困居民提供社会保障等;三是,城市贫困区的改造要与安排就业紧密结合,要以促进就业为目标来推进资源型城市贫困区的改造,防止贫困的再生产;四是,完善和改进现有的政策和制度,加强资源型城市政府的反贫困能力建设,政府要树立对贫困城市的援助和对贫困居民的救助的长期目标。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299.27
【图文】:

沉陷区,辽源,房屋


图 3-16 辽源采煤沉陷区的房屋 图 3-17 沉陷区房屋开裂的墙体图 3-18 普通居民家中的裂缝墙体 图 3-19 煤炭采空区留下来的水坑表 3-24 被调查的贫困居民居住于沉陷区的比例(%)城市 白山 阜新 辽源

沉陷区,房屋开裂,墙体,辽源


图 3-16 辽源采煤沉陷区的房屋 图 3-17 沉陷区房屋开裂的墙体图 3-18 普通居民家中的裂缝墙体 图 3-19 煤炭采空区留下来的水坑表 3-24 被调查的贫困居民居住于沉陷区的比例(%)城市 白山 阜新 辽源

普通居民,墙体,裂缝,沉陷区


68图 3-18 普通居民家中的裂缝墙体 图 3-19 煤炭采空区留下来的水坑表 3-24 被调查的贫困居民居住于沉陷区的比例(%)城市 白山 阜新 辽源居住于沉陷区的比例 30.2 45.9 37.9(二)国家对沉陷区治理的政策及进展鉴于煤炭城市沉陷区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 号)文件明确提出,对原国有重点煤矿历史遗留的采煤沉陷区治理问题,中央对东北三省的补助比例提高到 50%。2001 年国家率先启动了东北地区原国有重点煤矿历史遗留的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特别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有关方面加大了治理力度。2002 年年底,中央财政在阜新市实施支持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试点,目前,经过等级评定、动迁、规划、建设,国家已全面实施了对煤炭沉陷区的治理工作。截至目前,国家已累计投资近 57 亿元用于东北地区 15 个采煤沉陷区项目的治理改造,[132]其中黑龙江4个,吉林4个,辽宁7个,当前阶段主要进行沉陷棚户区住宅的维修和搬迁工作。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田源;董丽晶;;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贫困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2011年12期

2 李晶;董丽晶;;东北资源型城市贫困问题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桂云;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政府治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杨振凯;老工业基地的衰退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张新颖;东北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期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王昱;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金波;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朴哲万;吉林省城镇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2 王翌佳;贫二代生活取向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聂纯;毕节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的反贫困问题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冬梅;黑龙江省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李倩;资源富裕城市居民收入状况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本文编号:2749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49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4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