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乡等值的城乡关系格局、机制与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8 21:42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复杂曲折的演变过程,但“重城轻乡”的思想一直占据城乡发展与规划建设的主导地位,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乡村处于落后、弱势、边缘地位。2003年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2006年的新农村建设、连续10个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都为了改变乡村落后的局面。然而,有些地方在这个过程中,目标不明确,以城市为中心的做法并没有完全转变。城乡统筹规划往往异化为乡村建设用地转移规划,成了城市通过城乡统筹规划合理地低价从乡村拿走土地,从中获得巨额利益。新农村建设花费大量投资的形式主义并没有带来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而使农村生活水平降低。这些现象说明存在着城乡统筹的目标认识不清,没有把握着城乡统筹的核心要义。 2011年,中国城镇化水平突破50%,城乡结构将会产生历史性的变化,城乡新格局将逐步形成,也必将对城乡规划各个层面产生深远影响。未来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城镇化水平在52.6%(2012年)的基础上将会有大幅度的提升,按照2030年城镇化率70%的估计,在今后将有2.5亿农民进入城市,再加上当前处于城乡“漂移”的2.6亿农民工,城市要解决5亿多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但仍将有4~5亿农民生活在乡村。中国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的大国,农村对于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刘易斯·芒福德(美国)曾说过城市与乡村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国尤其需要这样的认识,有必要采用新的理念开展城乡关系的研究。1950年德国赛德尔基金会提出“城乡等值化”的概念,开始倡导“城乡等值化”试验。1965年《德国巴伐利亚城州城乡空间发展规划》贯彻城乡等值化的理念,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实现了城乡生活质量同等的目标,1990年成为欧盟农村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本文借鉴德国城乡等值化的发展原则、目标和路径,结合中国城乡关系现状和面临的发展背景,开展基于城乡等值的城乡关系格局、机制和路径研究,期望在新的城乡格局下寻找城乡关系发展的动力和空间路径。为此,本文共分八章,以下是主要内容的介绍。 第一章是绪论,论文论述了整篇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目标、方法、思路、框架与创新点,重点展开了研究背景和城乡等值化概念的论述。将研究背景概括为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潜力三个方面。借鉴德国城乡等值化实践内容,结合我国的城乡关系总体情况,丰富城乡等值化的内涵,作为全文研究的核心概念。 第二章是城乡关系理论研究进展,城乡关系是反映社会变迁的一条主线,国内外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作为后边章节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从国内外关系研究的理论演变、主要代表性城乡关系理论评析、城乡关系理想空间模式总结和国外城乡关系实践模式等方面进行梳理。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和城市偏向理论是解释大多数城乡不平衡发展的理论,也是一些国家在工业化初期普遍采用的发展理论。网络化的城乡空间结构被认为是城乡均衡的理想模式。从国内外的城市关系发展模式来看,每个国家都采取了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本国的城乡问题,日本、韩国、欧洲的措施值得借鉴,同时要吸取南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失败教训。 第三章是建国后城乡关系格局演变,根据相关阶段的划分,采用城乡收入水平变化、城镇化等主要指标,结合文献一些定性的对某些时期的城乡关系特征描述,把我国建国后到2012年的城乡格局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城乡分离、城乡竞争和城乡混合,进一步论述了每个阶段的重大影响实践、机制和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第五节提出了未来向城乡均衡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四章是城乡不等值的表象与成因,从反映城乡生活物质水平的消费能力和基础设施差距分析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等值,从教育、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基本保障论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不等值,从城乡土地空间转换的不等价论述城市通过土地从乡村拿走了巨大的财富,最后一节对城乡不等值的成因进行分析,概括为“三农”问题传统认知的乡村偏见、城乡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和重城轻乡的战略的实施安排。 第五章是城乡等值化系统的建构,论述了城乡等值的价值取向为城乡发展目标的趋同性、城乡发展速度的协同性和城乡发展结果的公平性。根据城乡不等值的表象和当前社会、经济、法律等发展背景,从城乡系统的视角,建立了等值系统——行为主体(动力)——空间路径之间的关系图。按照居民的层次需求理论确定等值系统,既由服务均等,保障统一,空间等价,权利平等组成,并分析他们之间的地位。确定城乡等值化实现的阶段划分为物质阶段、过渡阶段和全面实现阶段,达到城乡等值。 第六章是城乡等值化的动力机制,我国整体上步入后工业时期,市场将是推动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提升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将主要来源于政府的公共投资,政府将是实现城乡等值发展的重要对推动力量;城乡等值的新农村建设主题离不开农民的行为主体的力量,农村在城乡等值化中居于主体的地位;城乡等值化发展同样也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推动和辅助。构建未来城乡等值化发展动力机制的基本思路,即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农民主体与社会辅助的动力体系。 第七章是城乡等值化的空间路径,双向城镇化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提升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居住等方面,达到与城市居民等值的目标;双向城镇化解决农业规模化经营问题,提出可以推动规模化的地区和不能规模化的地区,研究的措施是以社会保障为主体的退出与进入乡村制度;均衡网络化解决城乡信息不对称,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共享问题,分析信息化背景下的城乡空间结构向扁平化和网络化转变,进一步分析我国当前城乡网络结构形成的基本条件和不足,提出支撑城乡等值化发展的省域城乡空间结构、都市区城乡空间结构和县域城乡空间结构。 第八章是结论和展望,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 本论文是作者五年学习期间大量文献阅读思考和参与城乡规划实践项目的理论探索成果。当前,城乡差距是中国发展最大的差距,同时也是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实现全面小康的动力。今后,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等值化发展的研究还会更加广泛的继续进行下去。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99.2;F320
【图文】:
城乡统筹与城乡关系学术趋势
图 2-2 劳动力转移过程春文,张东辉主编.发展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模型以后,二元经济发展的研究成为发展经济美国经济学家费景汉和拉尼斯在刘易斯模型的立了一个更加精细的劳动力转移模型。其宗旨仍
施密特认为工作、生活和游玩是人的基本需求,其足点是人取得工厂。设置工厂不仅仅考虑经济的便利,必须考将工业生产空间与住宅区严加区别,要建设良好环境条件的闲空间应占到城市区域的 1/4 左右,同时应重视小城镇和乡密特理论模式阐述了大区域规划、地域规划中的城市与城市的但依然没有跳出主要解决城市问题而忽略农村自身问题的不
本文编号:2761464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99.2;F320
【图文】:
城乡统筹与城乡关系学术趋势
图 2-2 劳动力转移过程春文,张东辉主编.发展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模型以后,二元经济发展的研究成为发展经济美国经济学家费景汉和拉尼斯在刘易斯模型的立了一个更加精细的劳动力转移模型。其宗旨仍
施密特认为工作、生活和游玩是人的基本需求,其足点是人取得工厂。设置工厂不仅仅考虑经济的便利,必须考将工业生产空间与住宅区严加区别,要建设良好环境条件的闲空间应占到城市区域的 1/4 左右,同时应重视小城镇和乡密特理论模式阐述了大区域规划、地域规划中的城市与城市的但依然没有跳出主要解决城市问题而忽略农村自身问题的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里峰;;经济的“土改”与政治的“土改”——关于土地改革历史意义的再思考[J];安徽史学;2008年02期
2 李实;罗楚亮;;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汪小红;;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城乡等值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任太增;;城市偏向制度下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探析[J];长白学刊;2008年05期
5 白景明,周雪飞;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及财税调节政策[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李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探究——以“城乡等值化试验”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5期
7 柳思维;晏国祥;唐红涛;;国外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述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6期
8 牛毅;;从产权角度看征地问题[J];产权导刊;2006年09期
9 杨保军;靳东晓;;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透视[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1期
10 蒋时节;祝亚辉;黄志玉;景政基;;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章贤;信息时代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响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春生;资源空间配置与农村交通运输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3 骆永民;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614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61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