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企业的最优技术进步路径

发布时间:2020-07-19 23:52
【摘要】: 本文主旨在于在动态最优化分析框架下讨论厂商的最优技术进步路径。在本文的分析中,企业技术进步行为被具体化为产品质量的提升,并被分解为两个层次的最优化问题。第一个层次对应于技术进步成本的最小化,即为了实现特定的技术进步目标,厂商可以在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之间选择两者的最优组合比例,以达到技术进步方式上的有效性。第二个层次的最优化对应于厂商的市场利润最大化,即厂商通过对技术进步目标的选择来获取尽可能多的市场利润。这两个层次的最优化问题相结合,便构成了对厂商最优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完整刻画。 本文分析了两种情形下,厂商最优技术进步方式的变化路径。在第一种情形下,厂商遵循最优化分析的决策方式,其研发能力能够随厂商技术进步活动的展开而逐步提升,因此厂商的技术进步决策具有长期的动态效应。此时,在一定条件下,厂商的技术进步路径将呈现出两个不同的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内,厂商仅仅通过技术引进来实现技术进步;在第二个阶段,厂商将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的某种最优组合来实现技术进步。实际的案例分析也支持了该结论。 在第二种情况下,本文在假定企业研发能力不变的前提下对包含多个厂商的技术进步博弈进行了讨论。分析表明,无论是在同质厂商假设还是在异质厂商假设下,尽管各个厂商的产品质量都呈现出递增趋势,但是递增速度逐渐减缓,即各产品阶段上技术进步的总体目标数量(产品质量提升幅度)逐渐下降。这使得最优自主研发项目数量也同样呈现出递减趋势。但是,由于最优自主研发项目数量的递减速度相对较慢,因此形成了自主研发比重向某正数值递增收敛的趋势。 此外,本文还对异质性厂商博弈进行了区分,以便分析技术进步是否存在收敛性。一种情形表现在厂商拥有相同的技术研发能力,但单个产品阶段上的最大产品质量提升幅度存在差异。这种技术进步幅度上限约束的差别使得拥有较高技术进步上限的厂商有更强的动机提升产品质量,因而厂商间的技术发展并不存在收敛趋势。另一种厂商异质性表现在技术研发能力上的差异,这进一步造成了厂商自主研发的成本差异。但是,对厂商最优技术进步路径的求解结果表明,这种异质性并不能保证具有较低研发成本的厂商始终有更强的动机改善产品质量:研发成本较高的厂商在产业发展末期会有一个产品质量上的相对赶超过程。当厂商技术进步能力存在差异时,专利保护强度的变化对各厂商自主研发强度的影响方向也是不确定的。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224;F273.1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立梅;RIS中科技中介组织角色定位及作用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631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631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a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