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国有资产流失是指运用各种手段以低于其正常价格或公允价值的价格交易以及以国有资产毁损、灭失的形式将国有资产、国有产权及其受益权转化为非国有资产、非国有产权、非国有受益权的过程。国有资产流失的发生、发展由来已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很多且很复杂,有经济层面的原因、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但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主体被虚置、民主法制不健全、劳动者主体意识不强、官文化和小农意识的影响,被私欲膨胀的官僚阶层钻了空子。他们利用法律的漏洞,借种种手段,大肆侵吞、转移国有资产,掠夺国有资产受益权。国有资产流失,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现实上看,都具有巨大的危害性。国有资产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势必影响社会主义的根基;一大批党政干部被诱惑、被腐蚀,走上犯罪道路;国有资产的流失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开、公平、公正的等价交换原则;国有资产的流失也成为新自由主义的所谓“主流”经济学家攻击国有企业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口实。社会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势力的矛盾是当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国有企业资产流失是我国公有制初级阶段片面强调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否认劳动者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所有权,没有及时根除官僚资本主义影响的必然结果。紧抓当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坚持“经济是劳动者的经济”这一基本原则,围绕劳动力所有权和生产资料所有权这一主题,对我国现存国有企业的改革指明前进的道路。在社会主义旗帜下,深入研究和批判在我国已死灰复燃的官僚资本、快速发展的私有资本对我国国有资产的侵蚀,从而得出符合劳动者利益的结论。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大量国有资产逐步流失到个人手中,许多人在这种“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本文对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层次分析,揭露了各种隐匿、转移、私分、强占国有资产的行为;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各种形式以及国有企业的缺陷;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防止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对策和措施,堵塞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漏洞,提高全国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隐匿、转移、私分、强占国有资产的行为,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指出国有企业改革要符合“自由、民主、公有”的时代精神,国有企业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现代新型合作企业。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本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论创新。 1.本文认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是所有权主体虚置、官僚资本阶层干扰、官文化和小农意识的影响;并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对国有企业的缺陷进行分析。 2.本文从实际出发,总结了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各种形式;从企业设立、供应、生产、销售、企业改制、清算等几个方面分析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形式。 3.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几个方面分析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原因并从这几个方面提出防止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对策。认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对策是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保护法(而不是物权法)、和国有企业改革法,实现民主法制,克服官文化和小农意识的影响,排除官僚阶层和既得利益者的干扰破坏,进行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建立现代新型合作企业。 4.正确的国有企业改革必然符合“自由、民主、公有”时代精神。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123.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喜平;丁天舒;;国有资产流失形式及法律对策[J];北方论丛;2006年06期
2 周玉华,史焕平;过剩经济下货币政策效果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04期
3 蒋振声,陈军泽;扩大内需中利率作用的弱化与强化[J];财经研究;1999年11期
4 杨来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非良性波动的原因及对策[J];财经研究;1999年12期
5 陈躬林;有效需求不足的体制障碍分析[J];财经研究;1999年12期
6 郭克莎;需求约束与效率约束──我国经济中、长期稳定增长面临的问题及出路[J];财贸经济;1999年09期
7 郭庆旺,吕冰洋,何乘材;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实证分析:协整方法[J];财政研究;2003年09期
8 陈躬林,苏方国,马健;有效需求不足:来自体制方面的解释[J];东南学术;1999年03期
9 李春琦;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几点建议[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年06期
10 高俊峰;利率政策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短长期效应分析[J];经济师;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窦晴身;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吴青;外资与货币政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3 田秋生;中国通货紧缩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4 徐强;资本市场发展、增长机制变革与货币政策体系创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金戈;经济转轨中的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D];浙江大学;2002年
6 范力;国家实物储备调控机制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王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货紧缩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胡振华;货币供求和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中南大学;2002年
9 陈锋;中国现阶段居民消费与收入分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邢莹莹;中国银行体制变迁下的通货紧缩[D];西北大学;2001年
2 刘艳;我国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3 叶昕;公债资产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庞镭;关于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运用的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3年
5 张骏;国有资产流失公益诉讼制度研究[D];华侨大学;2006年
6 刘峰;中国当前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7 魏韧思;国有资产流失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8 琚五七;中国居民储蓄结构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
27657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65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