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2 12:17
【摘要】: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产品和要素市场总是能够保持均衡,无论从生产者还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资源都处于长期的有效配置状态(即帕累托最优状态)。因此,劳动和资本在不同产业部门间的边际生产率是相等的,部门间劳动和资本的流动(即产业结构变动)不会对总产出产生任何影响,资源的重新配置只有在经济扩张时期才会产生收益。根据以上观点,新古典增长经济学将总产出的增长归结为资本积累、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中间投入的增加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等。 以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学派则认为,经济是非均衡的,资源不可能长期处于有效配置状态。产生非均衡的原因主要在于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内部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并存的二元经济形态,而且在传统产业内部存在着大量不能为现代产业所吸收的剩余劳动力。经济非均衡意味着劳动和资本在不同产业部门间的边际生产率是不同的。因此,通过部门间劳动和资本要素的重新配置无疑会增加总产出,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Lucas(1988,2002)强调了城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城市是人力资本的集中地,城市的存在与发展是人力资本外部性的重要体现,并可以作为人力资本存量的一种度量形式。城市又是先进生产技术积聚的场所,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向人力资本密集型技术转移的过程。因此,城市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核心空间,具有不同于国家(nations)的经济特征。Lucas对城市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理解,为现有文献所忽视。基于此,本文选择以城市为经济单位,研究城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动。产业结构变动是生产要素转移或流动的过程。因此,本文沿着要素效率—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的研究思路,对三者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是对论文选题的一个简单介绍。首先在阐述城市是经济增长核心这个事实的基础上,总结了本文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最后,阐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城市产业结构演变的轨迹,进一步印证了所提出的城市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三章对1988年以来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动进行了深入分析,解析了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变化。 第四章从自然资源、社会供给、社会需求等方面分析了城市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具体考察了自然资源、消费结构、投资结构、技术进步、制度、经济政策等因素所导致的产业结构变动。 第五章通过一个非均衡增长模型实证研究了城市产业间要素边际生产率的差异。由于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间存在边际生产率的差异,通过将生产要素由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再配置,将会促进经济增长。而生产要素的产业间转移或流动就是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 第六章在前面五章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城市产业结构发展的方向,以及政府在城市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第七章是全文的结束语,总结了本研究主要结论,指出了论文的创新点和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24;F299.2;F121.3
【图文】:

生产要素流动,总量,生产要素,生产率


总产量增加了 PUT。也就是说,劳动力转移通过提的总产出水平。这种生产要素部门间转移实际上就构的转变通过缩小生产要素间边际生产率的差异而所说,随着工人从农业中低生产率的工作岗位转到经济的平均生产率提高了。而当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相当的程度时,这种转移就不再是整个生产率增长例如电信部门、高技术部门和出口部门的生产率大业结构、要素效率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S型曲线,城市化发展,S型曲线


图 1-2 城市化发展的 S 型曲线综述业结构变动规律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尽管在此之前个问题,但真正从经济增长和结构演变角度进行深入的实证于对其原因的分析上,则主要体现在对供给因素或需求因素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理论业结构变动的基本概念化是指总量经济指标(如国民产值和支出、出口和进口,人部分相对权值的变化。现代经济系统动态学表明,某些基本总消费量、总投资量、总就业量等)绝对水平的持久性变化结构变化有着内在的联系①。具体来说,产业结构变动包含三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翔;;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与增长战略分析——基于扩展的Feder模型的实证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战杰;专业化劳动力、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D];南开大学;2010年

2 鲁春阳;城市用地结构演变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关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658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658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9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