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使中国的经济所有制形式、用工制度、就业模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受其影响,作为经济活动积聚体的城市,其空间形态、结构功能、价值构成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本文选取客观上已广泛存在,而理论与实践中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并且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非正规就业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其发展的历史,探讨其发生、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以及它对城市空间功能分异、城市社会空间重构、城市价值形态嬗变的影响。本文选题的立意是从人文地理学、城市社会学的学科视角,揭示城市非正规就业的组成、结构、因子互动机制,并将其运用到上海市非正规就业的实证分析中,提出促进城市非正规就业良性发展的公共政策。 本文首先对非正规就业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以中国和上海非正规就业发展历史为脉络,揭示了非正规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历史渊源;其次,应用社会调查方法,对上海非正规就业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从上海2000年流动人口普查数据、历次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提取流动人口非正规就业信息,对两类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现状规模、组织形式、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再次,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以上海行政区划图、上海浦东人口普查区图为底图,创建了上海非正规就业空间分析系列专题图,从非正规就业规模分布、户籍别分布、不同职业分布等视角揭示了上海城市非正规就业空间形态,同时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比较了中国非正规就业的区域差异;最后,本文分析了目前非正规就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政府在非正规就业管理中应遵循的原则与采取的措施。 本文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 一、非正规就业存在城镇居民非正规就业与流动人口非正规就业两大类型,二者在来源、特征、社会地位、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异。流动人口是目前城镇非正规就业的主体,而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最大的潜在非正规就业群体。 二、目前中国非正规就业呈加速发展态势,其内在的动因是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所引发的经济所有制形式、用工制度、就业模式发生的深刻变化。城镇居民非正规就业的形成与发展是政府推动下的外生力量的体现,而流动 人口非正规就业的形成与发展是就业者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内生力量的爆发。 三、两类非正规就业群体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城镇居民非正规 就业规模从市中心到城市外围逐渐减小,规模等值线呈同心环状分布;而流动人 口非正规就业集中分布于城乡结合部的城市边缘地带。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是形成 这种互补性分布的根本原因。 四、上海流动人口非正规就业总体上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分布格局。 具有按其户籍地划分的“同源汇聚”和“文化认同”现象:按职业划分,运输设 备操作人员具有很强的集聚性,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集 聚性,制造加工人员和建筑施工人员没有明显的集聚性。 五、中国非正规就业的地区空间差异主要表现在:中部地区非正规就业比重 普遍偏高,东部次之,西部地区最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跨区域劳动力流动的 区域选择,是形成我国非正规就业空间分布差异的根本原因。 六、经济转型国家非正规就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非正规就业呈现出随着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先增加、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的发展过程。 七、非正规就业管理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根据非正规就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来把握非正规就业管理尺度,政府坚持培育平等、合理、有序的非正规就业市场 的职能定位。 八、目前改善非正规就业管理政策应当采取的主要措施:建立统一的劳动力 市场、分类管理、加强非正规就业立法、完善非正规就业社会保障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249.2
【图文】:
2004级博十学位论文上海市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及其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本数据分析,以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的非正规就业增量来计算,得出各区的非正规就业相对增幅。中心城市核心区为34.76,中心城市边缘区为19.58,近郊区和远郊区均为近14,由中心向外围降低的趋势明显(见图5.1);以各区统计,黄浦图5.1上海城镇居民非正规就业增长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尹晓颖;薛德升;闫小培;;“城中村”非正规部门形成发展机制——以深圳市蔡屋围为例[J];经济地理;2006年06期
2 卢天庆;;非正规就业研究回顾[J];南方论刊;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妍;;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小额保险制度研究[A];中国保险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入选论文集(理论卷2)[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乔观民;大城市非正规就业行为空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姚宇;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付磊;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大都市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D];同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政;非正规就业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贺歆;城镇非正规就业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3 张瑛;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运行瓶颈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慕亚芹;小城市非正规就业中低端就业者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吴韵;促进非正规就业有序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6 李刚;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发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谢敏;农民工非正规就业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史怡华;非正规就业的规范化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卢天庆;上海市智障人士就业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甘露;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
2767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67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