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我国海岛可持续发展初探

发布时间:2020-07-24 20:40
【摘要】: 1994年11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它标志着世界海洋新秩序的诞生,在新的世纪里,海洋事务越来越国际化。岛屿制度作为国际海洋法中一项重要制度,是《公约》的重要内容,它明确地规定了岛屿的定义,以及在海域划界中的法律地位与作用,并且在国际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海岛巨大的经济、军事、科学和生态等价值使得对海岛管理的研究有着重要而深远的经济、政治、军事、科学等意义!国际上,岛屿国家以及海洋强国对海岛的研究都十分重视。 我国海岛陆地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尽管岛陆面积不到全国土地面积的1%,但其海域范围却控制了我国相当陆域面积三分之一,约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对于有人居住的海岛,其数量尽管只占全部海岛数的6%,面积却占了海岛面积的98%!因此,就非常必要加强对海岛的相关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岛开发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从总体上看,与国外发达地区海岛开发相比,我国海岛开发、保护和利用还很不够。海岛作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第二海岸带,在其开发建设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海岛地区如何实现海岛经济的可持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海洋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中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就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海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海岛经济的发展,并以“海岛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为重点,通过比较、归纳,吸取国内外有关海岛研究的成果,以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为目标,对我国海岛的可持续发展做了探索和研究,尤其对海岛经济的总体发展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对海岛产业结构及其产业内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海岛经济属于资源型经济,在我国,渔业通常是海岛的支柱产业,此外,还有一些富有海岛特色的工业,如海岛水、电力工业,以及发展迅速的海岛旅游业等。本文从现有主要海岛产业结构变化分析入手,并着重对山东长岛的发展做了详细、深入的研究,由此,提出应当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海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各个层面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减少海岛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实现海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海岛主导产业的渔业发展,本文着重分析了它的重点产业链,即:捕捞业、海水养殖、水产加工,对它们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指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这些密切相关的行业合理的结构以及产业链条的协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124
【图文】:

海岛,自然资源,海岛资源


图 3.2.2 海岛自然资源与产业系统[91]以资源为基础,海岛开发应重视海岛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对海岛各源的利用,必须有利于海岛资源的永续利用,有利于海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绝以浪费海岛资源和破坏海岛生态环境为代价。用生态、循环经济理念审视目前我国海岛经济的发展,就会发现存在许多的问题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海岛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仍然很低,特别是生环利用和海水综合还不够深入,产业链还不完善,海水淡化规模尚小;二是在海洋发展规划和布局中,对各产业群内或产业群之间的产业关联度和协调性考虑还不够;其三是海洋生产和流通中未完全遵照国际资源、环保标准进行,导致部分产品出受到国际“绿色壁垒”的限制与制约;四是海岛海域污染问题突出,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形势紧迫;五是海洋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法规仍属空白,相关技术的开发应资金投入尚存在瓶颈问题等等。2、实现海岛生态、循环经济的途径

海域功能,海岛,海岛资源,长岛


图 4.2-2 长岛海域功能区划(有居民岛)的开发,依据海岛资源,本文将着重分析一般海岛主导产业时期,海岛经济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续发展产业,而海岛又是生态十分脆弱的地意义。海岛渔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等因素的影响,存在许多问题。如,术落后,水产品结构、加工受市场约临更严峻的非关税措施的障碍并引发

庙岛群岛,海豹,自然保护区


构成视觉上美观完善、功能上良性循环的旅游区(图5.3.2:庙岛群岛海豹自然保护区)。① 核心区核心区是严格受保护的区域,严禁各种资源开发活动,只为科学研究和保护工作人员的科研和保护所用,禁止一般游客进入。庙岛群岛将珍珠门、挡浪岛、马枪石、犁犋把岛、宝塔礁、香炉礁等岛礁及周围海域划为保护区核心区。该区域是斑海豹的集中分布区,区域内高峰期海豹可达 400 余头,核心区总面积 6.4 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 0.37%。② 缓冲区为了更好的保护核心区内珍惜、濒危动物,避免外界人为的影响和干扰,在核心区的外围划出高山岛、猴矶岛、车由岛、大竹山岛、小竹山岛及周围海域为缓冲区,缓冲区面积 266.5 平方公里,占保护区面积的 15.4%,缓冲区内海豹分布较少。③ 实验区除核心区、缓冲区外,庙岛群岛其它海域划为实验区,其功能是有计划地开展科研、教学、参观、考察、从事渔业捕捞、海珍品增养殖,面积 1458.1 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德明;;可持续发展融入企业管理框架的路径[J];WTO经济导刊;2011年07期

2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J];科技与企业;2003年09期

3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五)[J];科技与企业;2004年01期

4 ;科莱恩发布2010年可持续发展报告[J];上海塑料;2011年03期

5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二)[J];科技与企业;2003年10期

6 刘广迎;;“我”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1年13期

7 方宝璋;;地方发展的成本战略——读《江西可持续发展成本战略》一书[J];新理财(政府理财);2009年Z1期

8 吕英群;;寻找支撑点——初探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干部人事月刊;2001年03期

9 吴延忆;;浅析建筑节能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年07期

10 毛愫璜;;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探析[J];管理现代化;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斌;;科学发展观与浦东的可持续发展[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全国矿山地质及21世纪可持续发展研讨会[A];中国实用矿山地质学(上册)[C];2010年

3 徐刚;;我国高速公路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思考[A];中国高速公路管理学术论文集(2010卷)[C];2010年

4 叶民强;张世英;;区域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调控系统研究[A];系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郭丕斌;;西部应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王密;屠玉麟;何谋军;;浅析《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孟丽静;;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以承德兴隆县为例[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王艳秋;;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实现大庆经济可持续发展[A];2005年发展循环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晓彤;;实现可持续的小城镇建设:治理的视角[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10 姜立娟;;环境保护法的生态学审视[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崔鲸涛;首届海岛经济论坛成果发布[N];中国海洋报;2010年

2 通讯员 华锴;奥运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举办[N];北京日报;2008年

3 ;我国地方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工作进入新阶段[N];科技日报;2008年

4 记者 嵇哲;切实采取有力措施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N];浙江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窦彦莉;欧特克:设计也须可持续发展[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6 陈连忠 李碧森 王元科 王铁 本报记者 尹明 郑德忠;生态立市:引领仁怀可持续发展[N];经济信息时报;2008年

7 郝哲;宝洁发布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8 彭春芳;国际视野中探索我国住宅可持续发展之路[N];中国建设报;2008年

9 赵新利;对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N];克孜勒苏报;2008年

10 凉山州委书记 吴靖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N];四川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桑东莉;可持续发展与中国自然资源特权制度之变革[D];武汉大学;2005年

2 胡建渊;南京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3 彭善枝;环保产业与可持续发展[D];武汉大学;2004年

4 李咏梅;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5 蔡自力;可持续发展与财税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6 陈军飞;城市生态系统诊断预警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7 张周堂;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8 王哲林;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我国环境税有关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张安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田治威;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观[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修岩;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河南大学;2005年

2 塔娜;内蒙古镶黄旗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3 刘玉为;宜宾市大气污染防治与可持续发展浅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温小英;延续地域特色,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城镇[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5 杨薇薇;关于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6 崔雁;风景名胜区近期规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7 任鑫鹏;农户小额信贷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8 宋瑞;新疆可再生能源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9 赵君;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6年

10 杨文秀;思茅市普洱茶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693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693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7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