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集装箱港口竞争分析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9 20:33
【摘要】: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供应链的快速发展,使得港口作为海上运输网络体系的枢纽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在促进国际贸易和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世界枢纽港的发展来看,存在着“马太效应”,即己经建立起枢纽港的港口,会因其航线覆盖面广、班次多、运输及时而吸引到更多的货载,使班轮密度越来越大,航线覆盖面越来越广,枢纽港的地位越来越稳定。但是港口现在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航运船舶大型化、专业化以及航运公司联盟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从而提高航运公司的市场谈判地位;航运船舶大型化使得港口为争夺干线港日趋激烈;门到门运输的要求带来以供应链管理为基础的无缝运输和产品配送带来新的运输模式的转变,使得港口物流操作日趋集中;各个港口相互之间在腹地货源、集疏运设施等方面竞争激烈;港口进一步向深水化、大型化和专门化方向发展;港口投资主体多元化更加剧了竞争。面对这种局面,港口采取何种策略成为港口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目前对港口竞争问题的研究多从管理体制、港口所有权结构、政府政策等方面开展研究,从定量的角度考虑港口的竞争问题较少。在讨论过程中很少考虑港口使用者和港口竞争对手的反应。对集装箱港口竞争过程中各种因素对港口策略选择影响的分析不够。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港口竞争力因素调查研究及港口竞争力评价。 首先,通过国内外文献实证调查的研究成果,找出影响港口竞争力的相关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的调查群体的看法存在一定差异。其次,对国内外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依据文献结果,利用PCA模型对东亚主要港口的竞争力进行排序。 (2)两个港口非合作多维博弈分析 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两个港口同时进行基础设施投资、港口价格的选择、服务质量的投入三个方面,建立了需求函数,分析两个港口的静态非合作多维博弈和动态非合作多维博弈,给出了均衡状态下的港口的最优策略向量,同时给出算例。动态非合作多维博弈采用逆向归纳法求解,表明先动港口的利润大于后动港口的利润,也就是在动态博弈中,先行动的港口可以凭借先动优势,按照自己的最优策略生产,而后行动的港口只能跟随,在剩余的市场份额条件下决策。当港口相互之间具有一定联系或者具有影响的多个方面博弈时,港口必须把所有方面的策略联合考虑进行多维博弈,这样在均衡条件下利润才能最大化,所选择的策略才是真正的最优策略。 (3)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港口竞争分析 在介绍供应链及集装箱港口供应链管理的流程、特征及其作用的基础上运用Stackelberg博弈建立了港口与货主的竞争模型以及港口与船公司的竞争模型。 集装箱港口与货主的Stackelberg博弈中,首先分析港口供应链条中未给予货主一定的成本补贴时集装箱港口与货主静态博弈,其次分析给予货主一定的成本补贴后的集装箱港口与货主的Stackelberg博弈;最后对两种模型进行对比:港口和货主采用Stackelberg博弈的供应链要比Nash博弈的利润大,这就会使得港口与货主更愿意采用Stackelberg博弈。 然后分析了供应链条件下集装箱港口与船公司分别作为领导者的Stackelberg博弈,比较分析之后发现整个供应链的最优利润是一样的,但是无论港口还是船公司作为领导者,都愿意作为领导者获得更大的利润。 (4)多个港口非合作博弈分析 目前,港口间的竞争己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之间,而是跨越国家的界限,最为典型的是同一洲内不同国家的港口相互竞争干线港的地位。在本文中,在分析集装箱运输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运用双层规划模型研究多个港口相互竞争情况下的港口价格(主要是集装箱装卸费率)策略设计问题。上层是多个港口之间的非合作竞争Nash均衡模型,下层是发货人港口选择博弈模型。发货人在区域内港口的竞争下,合理选择不同港口以使自己的成本总费用最小。发货人选择港口方式采用了广义费用函数。针对本文建立的双层规划模型,采用基于灵敏度分析的启发式算法SAB求解。同时进一步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的双层规划模型,并且根据随机规划理论转化为确定型双层规划模型。最后针对环渤海三大港口建立模型求解并进行了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552;F224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再静;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构建及合作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2 丁婉怡;珠三角地区港口综合竞争力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士祥;基于航次博弈的内河港航激励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金刚;区域港口合作竞争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5 焦泥沙;岳阳港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吕婧;新沙港在珠三角港口群中的竞争力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875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875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a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