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链集成的科技成果转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3 21:06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科学技术如何才能成为第一生产力?”这是制定科技创新政策、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等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科技与经济的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将科技创新内化为核心竞争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是构建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目标之一,也是各国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势。然而,中国仍然存在科技与经济融合不强,知识产出与成果转化脱钩,创新链中各主体“割裂”等现象,这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以技术创新理论、价值链理论、集成创新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综合应用知识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的技术方法,遵循系统分析、系统集成、系统优化的内在逻辑,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与模拟仿真相结合,从创新链集成的视角,研究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第一,中国科技投入、科技成果与转化现状分析。通过对中国科技投入与科技成果基本情况分析,结合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计量分析,得到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研发投入强度偏低,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研发资本配置效率低,造成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局面;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且存在区域差异。同时,从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和成果转化管理机制不合理等方面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二,基于创新链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分析。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流动的价值增值是内因,知识转化是本质,降低成果转化过程不确定性是重要保障。从理论角度,对基于创新链的知识流动价值增值机制、知识转化机制与创新不确定性降低机制展开研究;从实证角度,验证基于创新链的知识来源、知识产出与成果转化的链式关系。通过分析得到主要结论有:(1)创新链的知识流动过程具有循环性,动态性和知识的优化与整合等特征,通过知识共享、知识学习和知识再创造,实现创新链的知识价值增值;(2)企业与发明者决策相对稳定,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隐性知识转化;(3)提高研发人员激励水平和企业技术匹配能力,加强科技中介服务集成,是降低科技成果转化不确定性的重要途径;(4)知识积累对知识产出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知识产出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显著。第三,创新链集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构建。依据复杂网络理论,分析了创新链集成的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复杂网络特征:结构复杂性、连接多样性、综合性与集成性、各种复杂性因素融合性和动力学复杂性等。探究了创新链集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构建目标,基本构架,优势与动力,保障措施等。为了验证该模式的实践性,尝试从区域创新网络视角,对创新链集成的成果转化模式的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创新网络集聚程度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四,创新链集成的科技成果转化仿真研究。通过系统动力仿真,分析创新链集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未来数年的变化趋势,说明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创新链集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转化模式,对加强科技与经济融合,提升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起着重要作用。创新链集成受到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综合因素影响,依赖于创新主体间协同合作、有序运行。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04
【图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区中(不含台湾、香港、澳门),R&D 经费超过了 500 亿元的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六个省(市),全部位于东部地区,这六个省市 R&D 经费分别为 936.6 亿元、597.亿元、1065.5 亿元、598.1 亿元、844.4 亿元和 1045.5 亿元,合计占全国总量的 58.6%。R&D 人员投入方面,东部地区占全国的比重为 67%;中部地区为 21%;西部地区为 12%。全国 31 个行政区中,R&D 人员全时当量超过 10 万人年的有八个省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广东、浙江、河南、湖北。江苏和广东不管是 R&D 经费支出还是人员投入都位于全国前两位
图 3.3 R&D 经费支出按执行部门与活动类型划分R&D 人员方面(见表 3.2),企业 R&D 人员为 216.9 万人年,占比 75%;研究机构 R&D人员 31.6 万人年,占比 11%;高等学校 R&D 人员 29.9 万人年,占 10%;其他 9.9 万人年,占4%。按活动类型分,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 19.3 万人年,占 7%;应用研究人员 35.3 万人年,占 12%;试验发展人员 233.7 万人年,占 81%。表 3.2 2011 年全国 R&D 人员按执行部门和活动类型分(万人年)执行部门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试验发展 合计企业 0.2 4.0 212.7 216.9研究机构 5.0 11.3 15.2 31.6高等学校 12.9 15.0 2.0 29.9其他 1.1 4.9 3.8 9.9合计 19.3 35.3 233.7 288.3数据来源:2012 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综上所述,中国科技投入结构,从地区分布角度看,存在明显的“东高西低”、区域分布不平衡的特征;从科技投入的主体来看,无论是经费投入还是人员投入,企业均占重要地位,且企业 R&D 资源的投向以试验发展为主,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则主要由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承
专利授权量、技术市场成交额等指标的区域分布图,如图 3.8。可以看出,2011 年全国的专利授权量为 96.1 万件,其中东部地区 67.3 万件,中部地区 11.5 万件,西部地区 7.6 万件,东部地区专利授权量占全国 78%。在全国 31 个行政区中(不含台湾、香港、澳门),专利授权量超过 5 万件的只有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分别为 20 万件、13 万件、5.9 万件、12.8 万件。发明专利全国总的授权量为 10.6 万件,东部地区为 7.9 万件,占比 75%;中部地区为 1.5 万件,占比 14%;西部地区为 1.2 万件,占比 11%。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五千件的省市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分别为 1.6 万件、0.9 万件、1.1 万件、0.9 万件、1.8 万件。2011 年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为 4763.6 亿元,其中东部地区为 3571.7 亿元;中部地区为 409.9亿元;西部地区为 482.8 亿元。北京、上海、江苏分别以 1890.3 亿元、480.7 亿元、333.4 亿元的成交额而位列全国前三甲。可以看出,中国科技成果区域分布极不均衡,东部地区是我国科技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明显。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不管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最具代表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总的专利授权量的比重都非常低,如东部为11.7%,中部为 13.0%,西部为 15.8%,这表明中国的科技活动仍然集中在低层次的外观设计和功能改良上,而基础性、原创性的发明专利仍是中国专利布局的洼地。
本文编号:2802021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04
【图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区中(不含台湾、香港、澳门),R&D 经费超过了 500 亿元的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六个省(市),全部位于东部地区,这六个省市 R&D 经费分别为 936.6 亿元、597.亿元、1065.5 亿元、598.1 亿元、844.4 亿元和 1045.5 亿元,合计占全国总量的 58.6%。R&D 人员投入方面,东部地区占全国的比重为 67%;中部地区为 21%;西部地区为 12%。全国 31 个行政区中,R&D 人员全时当量超过 10 万人年的有八个省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广东、浙江、河南、湖北。江苏和广东不管是 R&D 经费支出还是人员投入都位于全国前两位
图 3.3 R&D 经费支出按执行部门与活动类型划分R&D 人员方面(见表 3.2),企业 R&D 人员为 216.9 万人年,占比 75%;研究机构 R&D人员 31.6 万人年,占比 11%;高等学校 R&D 人员 29.9 万人年,占 10%;其他 9.9 万人年,占4%。按活动类型分,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 19.3 万人年,占 7%;应用研究人员 35.3 万人年,占 12%;试验发展人员 233.7 万人年,占 81%。表 3.2 2011 年全国 R&D 人员按执行部门和活动类型分(万人年)执行部门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试验发展 合计企业 0.2 4.0 212.7 216.9研究机构 5.0 11.3 15.2 31.6高等学校 12.9 15.0 2.0 29.9其他 1.1 4.9 3.8 9.9合计 19.3 35.3 233.7 288.3数据来源:2012 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综上所述,中国科技投入结构,从地区分布角度看,存在明显的“东高西低”、区域分布不平衡的特征;从科技投入的主体来看,无论是经费投入还是人员投入,企业均占重要地位,且企业 R&D 资源的投向以试验发展为主,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则主要由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承
专利授权量、技术市场成交额等指标的区域分布图,如图 3.8。可以看出,2011 年全国的专利授权量为 96.1 万件,其中东部地区 67.3 万件,中部地区 11.5 万件,西部地区 7.6 万件,东部地区专利授权量占全国 78%。在全国 31 个行政区中(不含台湾、香港、澳门),专利授权量超过 5 万件的只有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分别为 20 万件、13 万件、5.9 万件、12.8 万件。发明专利全国总的授权量为 10.6 万件,东部地区为 7.9 万件,占比 75%;中部地区为 1.5 万件,占比 14%;西部地区为 1.2 万件,占比 11%。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五千件的省市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分别为 1.6 万件、0.9 万件、1.1 万件、0.9 万件、1.8 万件。2011 年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为 4763.6 亿元,其中东部地区为 3571.7 亿元;中部地区为 409.9亿元;西部地区为 482.8 亿元。北京、上海、江苏分别以 1890.3 亿元、480.7 亿元、333.4 亿元的成交额而位列全国前三甲。可以看出,中国科技成果区域分布极不均衡,东部地区是我国科技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明显。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不管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最具代表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总的专利授权量的比重都非常低,如东部为11.7%,中部为 13.0%,西部为 15.8%,这表明中国的科技活动仍然集中在低层次的外观设计和功能改良上,而基础性、原创性的发明专利仍是中国专利布局的洼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蒲艳萍;王维群;;我国工业行业资本配置效率差异解析[J];财经科学;2008年07期
2 张耀辉;吴润琼;张兴;;创新中企业家预期及相关实验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2期
3 林江;周少君;黄亮雄;;区域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基于“泛珠三角”区域框架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1年12期
4 徐晨;邵云飞;;基于DEA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研究[J];电子科技;2010年07期
5 黄传慧;郑彦宁;吴春玉;;美国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10期
6 刘友金;易秋平;;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经济系统失调及其实现平衡的途径[J];系统工程;2005年10期
7 章丹;胡祖光;;基于Matlab仿真的技术创新网络的无标度特征[J];系统工程;2011年01期
8 任胜钢;胡春燕;王龙伟;;我国区域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1年02期
9 林勋亮;徐辉;陈又星;;知识创新成果转化风险效应及其利益机制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10 陈学光;徐金发;;网络组织及其惯例的形成——基于演化论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辉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020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02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