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发布时间:2020-08-26 03:58
【摘要】: 利率是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变量之一,利率的变化对整个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管制利率在经济金融领域中所具有的优势逐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消失,利率自由化的呼声逐渐高过了利率管制政策的辩驳。利率应由市场力量来决定逐渐成为当今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共识!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相关的对外开放承诺的逐步履行,利率市场化也从学者们争论的文章中走进了货币管理当局的日程安排表。目前,利率市场化正在作为金融领域渐进式改革中的重头戏在中国大地上演。随着市场力量对利率的决定作用日渐表现出来,由此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正在对自计划经济模式转型而来的国有商业银行和新兴的各股份制商业银行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深刻地改变着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和行为准则。因此,深入研究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风险管理问题,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更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现实诉求。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本文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 文章以利率市场化改革为研究背景,以利率的形成机制的演变与利率变化模式的动态发展为主线,从商业银行的视角,探讨了利率风险管理方法的发展历史和现实状况,通过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规律探讨及发展历程的分析,力图找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某些规律,以便为今后的发展路径作指导。这样的发展路径必定会对利率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产生独特的影响。在对利率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的理论回顾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用所得到的利率基本信息来考察商业银行的某一具体业务——贷款定价问题,提出将贷款的风险因素和贷款中的隐含期权共同纳入贷款利率定价模型中。进而考察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对商业银行的投资融资行为的影响。最后探讨如何将价差期权的思想运用到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从另一视角探讨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文章分为八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回顾和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践的回顾,展示中国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背景。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回顾利率期限结构的有关理论、模型和利率的风险结构,并就中国的情形进行实证研究,为利率风险管理做好基础工作。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到第七章,具体探讨在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和应用。先是研究单一业务,即贷款定价,接着从商业银行的整个投融资业务的角度探讨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最后借助金融工程的思想来探讨利率风险的管理。第八章是对整个文章的一个简短总结。 在导论部分对文章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简单概括之后,第一章探讨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历史与现实。首先对当前商业银行身处的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进行了分析,指出政府为应对金融环境的变化而解除对利率的管制,如此则引起利率风险的凸显,使得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成为必要。接着回顾了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度量模型,利率风险的现代管理工具以及中国的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指出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渐进性改革,利率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日常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回顾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的过程,探讨了改革路径选择背后的逻辑,改革历程中所体现的特点,力图对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路径选择给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进而对未来改革之路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展望,指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仍将是政府主导下的有次序的改革,而改革的速度则取决于经济的承受能力以及成本收益的权衡,不排除在适当时机可能会采取果断的最后一跳。 第三章探讨了利率期限结构,首先对期限结构的理论进行回顾,接着对表征利率期限结构的收益曲线的构造方法进行梳理,并对利率期限结构所揭示的宏观经济变量的信息,考察了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利率市场化进行到当前阶段的实际,对中国的利率期限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利率期限结构基本上是和主流观点一致的。利率具有正的期限溢价,由于市场分割,交易所国债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利率确实存在明显差异。 第四章则是对利率风险结构的研究。现有研究主要是考察具有违约风险的企业债券的信用风险溢酬。这虽然将风险结构的研究范围缩小到一个具可操作性的层面,但是,对利率而言,风险远不止信用风险这一个方面。因此,严格说来现有文献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利率风险结构的研究。本文尝试采用企业债券自身过去的交易信息来度量其风险,考察利率的风险结构。 从第五章开始,利用第三章和第四章得到的关于利率结构的信息,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进行探讨。先考察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贷款的定价问题。在第五章中,本文尝试对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AROC)模型关于贷款定价的方法进行改进,提出RAROC模型主要考虑贷款风险,却忽略了贷款业务中所隐含的期权会对商业银行贷款的未来现金流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借鉴债券定价的期权调整幅差模型(OAS模型),将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AROC模型和OAS模型结合起来,试图给出贷款定价的一个更精确的方法。 第六章则研究银行整个的投资融资行为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受到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利率市场化渐进改革的推进,对存贷款利率逐步解除管制的过程改变了商业银行的投资和融资决策行为。商业银行在应对政府的管理政策时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异化,特别是在中国商业银行目前的预算软约束问题还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第七章尝试利用价差期权的思想来看待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问题。通过对商业银行投资融资行为中存在的利率差异的分析,用价差期权的思想来帮助风险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第八章对整个文章的研究作了简单总结,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文章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通过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渐进性特征的研究,将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阶段性影响密切结合起来,探讨中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风险管理的独特性,并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探讨利率市场化对其投融资行为的影响。 第二,现有对中国的利率期限结构研究的文献,要么采取静态估计方法割裂了期限结构在不同时间之间的联系,要么分别对交易所国债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单独考察,忽视了不同市场之间所反映的共同信息。本文将交易所国债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中的利率进行联合估计,得到了一个既反映整个市场的总体信息又能量化分割市场中利率差异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更真实地反映了收益率曲线。 第三,对利率的风险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更全面地考察了利率的风险结构,国内对此的研究还很欠缺。 第四,尝试对单项业务如贷款定价进行改进,将RAROC模型和OAS模型结合起来,在考察贷款业务的风险性的基础上,也考察业务中隐含的期权对贷款定价的影响。 必须承认,对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而言,中国当前阶段的汇率制度改革、汇率决定机制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汇率波动性加大,必然会对利率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对此没有作深入的探讨,这是后续研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此外,虽然文章尝试将价差期权的思想运用到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活动中,但只是初浅探讨,且未曾付诸实践,所以还需要更深入的理论探讨与实际检验。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832.2;F224
【图文】:
R2=1.89516+0.02466*T+0.17751*R2 (-1) +0.06685*R2 (-2)-0.04556*D2 (3-60)图3.1 交易所国债、银行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三市场的到期收益率注:1.此图表示交易所国债、银行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三个市场从2002年11月12日到2003年12月31日的到期收益率。2.到期期限表示剩余到期期限的年数.3.时间表示从2002年11月12日开始计算的日历时间,比如时间1表示2002年11月12日,时间2表示2002年11月13日,依次类推.对三个市场的实证研究表明,三个市场中,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存在显著差异,而银行间市场内部差异不明显。随着到期期限的增加,利率出现明显的增加。总体而言,利率期限结构的曲线是向上倾斜的。而去掉虚拟变量 D2 后,也就是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数据与债券回购数据合并后,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之间的差异更加显著。因此,说三个市场相互分割也是大致成立的,而主要的分割则体现在银行间市场利率与交易所国债利率之间。我们发现,对于三个市场中政府政策的影响并不显著。表征政府政策的虚拟变量 R4 的系数不显著
84图3.2 交易所国债收益率(第一部分)注:1.为了避免异常值的影响,我们去掉了那些负的收益率数据。然后分段考察以便能更清楚地看到收益率的变化。以下同。2.该图考察的是从2001年9月11日到2003年2月20日间交易所国债市场的(共7000个)交易数据。图中所谓的时间则是从2001年9月11起开始计算的日期,时间1则表示2001年9月11日,时间2则表示2001年9月12日,依次类推,图3.3到3.7中的时间也是如此.我们将交易所国债到期收益率的数据分为5个时期放在图3.2到图3.6中,而整个考察期间的国债收益率放在图3.7。从图3.2中可以看到,到期期限短的国债收益率低,而期限长的则收益率高,呈现出正的期限溢价(左高右低)。只是由于在2001年
85图3.3 交易所国债收益率(第二部分)注: 该图表示的是从 2003 年 2 月 20 日到 2004 年 2 月 25 日的交易所国债收益率数据。图中时间 500 表示 2003 年 2 月 20 日,501 表示 2003 年 2 月 21 日,依次类推.从图3.3可以看出,各债券品种在不同交易日之间的收益率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各品种之间的走势图很相似。图3.4 交易所国债收益率(第三部分)注:该图表示的是从 2004 年 2 月 26 日到 2004 年 11 月 16 日的交易所国债收益率数据。接上图,时间 800表示 2004 年 2 月 26 日,801 表示 2004 年 2 月 27 日。在图3.4中可以看到,到期收益率随剩余到期期限的增加而增加。可以明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832.2;F224
【图文】:
R2=1.89516+0.02466*T+0.17751*R2 (-1) +0.06685*R2 (-2)-0.04556*D2 (3-60)图3.1 交易所国债、银行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三市场的到期收益率注:1.此图表示交易所国债、银行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三个市场从2002年11月12日到2003年12月31日的到期收益率。2.到期期限表示剩余到期期限的年数.3.时间表示从2002年11月12日开始计算的日历时间,比如时间1表示2002年11月12日,时间2表示2002年11月13日,依次类推.对三个市场的实证研究表明,三个市场中,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存在显著差异,而银行间市场内部差异不明显。随着到期期限的增加,利率出现明显的增加。总体而言,利率期限结构的曲线是向上倾斜的。而去掉虚拟变量 D2 后,也就是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数据与债券回购数据合并后,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之间的差异更加显著。因此,说三个市场相互分割也是大致成立的,而主要的分割则体现在银行间市场利率与交易所国债利率之间。我们发现,对于三个市场中政府政策的影响并不显著。表征政府政策的虚拟变量 R4 的系数不显著
84图3.2 交易所国债收益率(第一部分)注:1.为了避免异常值的影响,我们去掉了那些负的收益率数据。然后分段考察以便能更清楚地看到收益率的变化。以下同。2.该图考察的是从2001年9月11日到2003年2月20日间交易所国债市场的(共7000个)交易数据。图中所谓的时间则是从2001年9月11起开始计算的日期,时间1则表示2001年9月11日,时间2则表示2001年9月12日,依次类推,图3.3到3.7中的时间也是如此.我们将交易所国债到期收益率的数据分为5个时期放在图3.2到图3.6中,而整个考察期间的国债收益率放在图3.7。从图3.2中可以看到,到期期限短的国债收益率低,而期限长的则收益率高,呈现出正的期限溢价(左高右低)。只是由于在2001年
85图3.3 交易所国债收益率(第二部分)注: 该图表示的是从 2003 年 2 月 20 日到 2004 年 2 月 25 日的交易所国债收益率数据。图中时间 500 表示 2003 年 2 月 20 日,501 表示 2003 年 2 月 21 日,依次类推.从图3.3可以看出,各债券品种在不同交易日之间的收益率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各品种之间的走势图很相似。图3.4 交易所国债收益率(第三部分)注:该图表示的是从 2004 年 2 月 26 日到 2004 年 11 月 16 日的交易所国债收益率数据。接上图,时间 800表示 2004 年 2 月 26 日,801 表示 2004 年 2 月 27 日。在图3.4中可以看到,到期收益率随剩余到期期限的增加而增加。可以明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田曜玮;;衍生工具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应用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2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庞菁菁;我国利率波动传导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燕;利率变动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何益臻;利率市场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何澄;利率水平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4 张存[
本文编号:28046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04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