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2 14:07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滞后的城市化水平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使其符合并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必须深化中国城市化理论的研究,准确把握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西方学者对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已经作出了一定的研究,但是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信息化,知识化和科技化日益显现,原有的城市化动力机制理论已经难以完全涵盖当代城市化的推动力,另一方面,中国城市化有其特殊性,国外发达国家的一般理论难以完全解释中国的情况,因此本论文对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进行深入详尽的研究,希望构建一个基本的动力机制体系。 本文运用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以及相关的经济学前沿理论,以我国城市化实践为背景,沿着“现象→分动力机制→综合机制模式→现实运用”的逻辑路线,进行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而最终获得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并借此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问题进行探讨。首先,论文研究了城市化的第一种动力机制——工业化,在阐释工业化的经济学内涵以及工业化与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基础上,论文着重研究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得出工业化是现代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之后论文创新性的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并以杭州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其次,论文研究了聚集效应这一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我们先分析了聚集效应的基本内涵,同时对聚集经济这一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聚集经济的类别、成因与度量。之后,我们从聚集效应与城市规模、聚集效应与城市经济增长以及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布局三个方面,研究得出聚集效应对城市化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最后,我们运用刘易斯模型和拉尼斯一费模型分析了人口聚集与城市化的关系。 第三,制度是城市化进程的又一重要动力机制,论文对此展开了研究并得出制度对于城市化发展是重要的,如果缺乏有效率的制度,或是提供不利于生产要素聚集的制度安排,则城市化就不能正常发展。此外,我们还从理论的角度以及实证的角度(以苏南模式为例)研究了制度变迁对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作用,同时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障碍,并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制度创新方面的对策。 第四,论文在进一步对我国城市化的其他动力机制,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技术进步等进行了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城市化动力机制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F299.2
【部分图文】:

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率,世界


图表目录图1一1:1999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城市化率...............................................……1图1一2: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8图2一1:投入一联系驱动模型.....................................……,....……,.................……18图2一2:劳动力迁入市场驱动城市部门发展的概念模型..............................……19图2一3:区域贸易一体化影响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概念模式......................……20图3一1:工业劳动力人口的比重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而增加......……犯表3一1: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40表3一2:不同收入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变动趋势......................................……40表3一3:我国各年份城市化率水平,.,...............................................................……43表3一4:我国各年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从业人员比重......................……45图3一2:城市化率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关系..........................................……45图3一3:城市人口与人均GDP之间的相关关系............................................……48表3一5: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城市特征比较..................................................……49图3一4:城市内、外部企业的技术革新..........................................................……52表3一6:杭州与美、法等国城市化程度比较.................................................……57图4一1:不可分性与规模经济..……,…,.…

城市化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图3一2:城市化率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关系从图3一2中,我们可以看出,在1978年至1988年之间,城市化率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之间呈同向增长关系,且二者的距离越来越短;从1988年至1991年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城市化率也相应出现了调整。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后一时期,农村工业化现象较严重,使得大批劳动力被吸引在该地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没有充分发挥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同时,由于国家实行一种“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

动力机制,体系,城市化动力机制


这些动力机制并不是孤立存在、自行作用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城市化动力机制体系,推动着城市化的进程。我们认为城市化动力机制应该是一个连续统一的模式,可以用下图6一1简图6一1: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体系简图单的表示,一方面在工业化等各个动力机制推动着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城市化也会反作用于这些动力机制,促进它们的演化和进步,城市化和动力机制之间呈现良性的互动格局;另一方面,各个动力机制之间也不是完全割裂的,它们之间不仅呈现着相互影响的情况(如图中虚线所示),而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交融的局面,如工业化的过程就包含着技术进步,经济全球化也包含着制度的变迁。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程俊杰;唐德才;;苏南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多元动力机制[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陈江生;李萌;;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城市观察;2012年03期

3 俞万源;;城市化动力机制:一个基于文化动力的研究[J];地理科学;2012年11期

4 程俊杰;唐德才;;“苏南”城市化历史进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8年11期

5 何鑓;吕光辉;赵志敏;;乌鲁木齐市城市化发展进程分析[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7年06期

6 杨帆;刘超华;李红华;;乌鲁木齐市城市化发展进程分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2 张杰;新疆特色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3 蒋时节;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4 吴淑莲;城市化与房地产业互动发展关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5 广德福;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陈海达;财政分权对政府支出和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朱攀峰;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选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8 刘艳军;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罗应光;云南特色城镇化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鸣;沿海港口、临港产业和临港城市发展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年

2 董淑莉;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利益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戴俊杰;珠三角地区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发展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刘晓岩;新疆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5 梁青;城市化动力及其机制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1年

6 于晓晴;长江上游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7 胡乃龙;沈阳市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8 魏巍;集聚视角下的服务业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叶波;海南省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和发展途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徐萍;基于灰色预测的哈尔滨市城市化危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177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177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8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