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9 08:24
   城市群由密集分布的不同等级城市及其腹地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区域系统。城市群所在区域的城市化水平较高,一般以一个或两个经济较为发达并且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巨型中心城市为核心,周围分布着一系列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不同等级的城市,并且各城市之间已经形成区域网络化组织结构。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人口和经济都不断向主要城市群集聚,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已经成为影响其经济国际竞争力核心区。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或者已见雏形的国家级城市群包括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推动城市群健康发展,希望通过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更好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提高各种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集约化发展。总体看来,我国主要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职能分工深度、空间紧凑度、投入产出效率和资源环境承载力都存在明显差异。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最为发达的三大城市群,也是国家城市群建设的重中之重,其发展目标是建设具有重要世界影响和全球竞争力的城市群。三大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对所在区域具有直接带动作用,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经济的总体走向和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对上述三大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及空间结构展开深入研究,对于总结我国城市群发展建设的规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推动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政策措施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论文从城镇体系理论出发,以城镇体系中经典研究范式(等级规模结构、职能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为视角,构建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体系,以三大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化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结构演化进程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地考察了各城市群的历史发展沿革,具体地分析了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同时,论文工作从时间和空间两条主线进行多维度定量分析。时间格局从1995年扩展至2015年,考察20年间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空间格局的研究以市域为研究层面,扩充了市域的研究概念,包括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县级市4个级别。在等级规模结构、职能规模结构和城市之间联系程度三个方面均进行了研究层面的扩展,重点突出了大城市与小城市在城镇体系中发挥的不同作用。特别地,将长三角城市群的研究范围扩大至安徽省辖区。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理论及文献,以圈层结构理论、中心地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以及中心-外围理论为研究基础,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变与城市扩张发展两条思路出发,对三大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变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中国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与核心城市的发展路径形成范式,特别地,对京津冀城市群的未来发展提供充分的对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为绪论,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群发展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是整片论文提纲挈领的部分。第2章为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研究。本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城市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辨析;并对空间结构的概念进行的梳理。第二部分总结归纳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圈层结构理论、中心地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以及中心-外围理论等,为后文的主体部分明确理论基础。第3章为中国三大城市群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经济水平演变。本章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三大城市群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界定三大城市群的研究范围;其次,从经济增长与地区差距、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对外贸易水平和等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1995-2015年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经济水平的演变过程。第4章为中国三大城市群的空间等级规模结构演变研究。本章研究工作从人口与经济两个角度入手,利用城市首位律相关理论与位序-规模回归方法分析城市群的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首先,依据城市群城区常住人口数量,将各城市群内部进行等级规模的划分;利用人口首位度和位序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三大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其次,利用经济首位度和经济集中度分别分析了三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的经济规模;最后,对比分析三大城市群的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结构,得到三大城市群空间等级规模结构演变特征。第5章为三大城市群的空间职能规模结构的演变研究。基于前人研究基础,本章工作从城市职能的“三要素”——职能规模、职能强度和专业化部门的差异性方面反映城市的专业化程度,并基于前述的研究,将传统的19个行业归并为11个行业职能,利用区位熵、纳尔逊指数分析了三大城市群的职能结构,划分三大城市群内部的各个城市的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并依据纳尔逊指数对各城市进行职能强度和专业化部门确定的实证研究。最后,对比三大城市群各城市的职能规模与职能强度,分析三大城市群的空间职能结构的演变特征。第6章为三大城市群的空间经济联系结构的演变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修正了经典引力模型,从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阐述各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将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对城市群内部的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结构进行分析。运用描述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分析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定量地分析大城市对小城市的集聚效果,得到三大城市群的空间联系结构特征。第7章为全文总结与对策建议。根据前六个章节内容的分析研究,归纳得到论文工作的主要结论;同时,对中国城市群未来空间格局的发展与核心城市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并明确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三大城市群的人口规模等级与经济等级规模趋于分散;第二,三大城市群的职能结构演变呈现明显的等级性;第三,三大城市群内部的经济空间联系演化呈不断强化态势;第四,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不断增强;第五,三大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化各具特色。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299.2
【部分图文】:

阶段,都市圈,演化阶段,城市规划


图 2.1 城镇体系发展阶段,吴启焰等. 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J]. 城市规划,2001,25(5):19-23.,高汝熹. 都市圈的发展演化阶段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05):62-65.

城市群,地域,结构示意图,空间


城市群地域(空间)结构示意图

珠江三角洲城市,区位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8图3.1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区位图3.1.2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区域范围1982 年,国务院提出建立上海经济区,主要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等 10 个城市。这是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第一次作为一个经济区域的概念被提出。1986 年,“上海经济区”进一步扩大,以直辖市、省为单位,主要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1992 年,长三角城市协调办主任联席会将长三角的区域空间范围确定为上海、宁波、苏州、杭州、无锡、常州、南通、嘉兴、湖州、绍兴、南京、镇江、扬州、舟山等 14 个(地)市。1996 年扬州地区被划分为扬州和泰州后,扩大成为 15 个市。1997 年,成立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提出了“长三角经济圈”概念。2003 年,浙江省台州市成为长三角的第 16 个市。至此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昊;李美琦;;基于长三角与京津冀比较的区域经济增长的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研究[J];商业研究;2018年05期

2 李[;;京津冀城市群“等级-规模”分布演进及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7年12期

3 劳昕;张远;沈体雁;王敏;;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特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7年11期

4 方创琳;杨俊宴;匡文慧;;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推进雄安新区“多规合一”的基本策略与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年11期

5 赵伟;余峥;;中国城市群集聚辐射效应测度[J];城市问题;2017年10期

6 孙斌栋;华杰媛;李琬;张婷麟;;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影响因素——基于人口分布的形态单中心——多中心视角[J];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10期

7 李磊;张贵祥;;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质量评价与空间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年05期

8 王德利;王岩;;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识别及分异特征[J];经济地理;2017年09期

9 陈明华;刘玮;刘华军;;中国五大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分布动态及交互影响[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年05期

10 王钊;杨山;龚富华;刘帅宾;;基于城市流空间的城市群变形结构识别——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地理科学;2017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邦耀;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经济空间格局演化与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2 陈金英;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王雪微;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城市群组空间重构及其城镇化效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4 曾浩;城市群内城际关系及其对城市发展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5 罗腾飞;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6 李小帆;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空间效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7 张红;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演化的内在动力和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陈美玲;类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城市群空间优化路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9 毕秀晶;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朱顺娟;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要维;京津冀城市群基础设施综合评价[D];河北大学;2017年

2 华杰媛;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影响因素与经济绩效[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3 刘泽;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4 刘正兵;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效应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5 高瀛;天津参与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战略发展的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6 张玮琪;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经济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4年

7 陈晓敏;高速铁路对东莞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8 方辉;长江中游地区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杨海莲;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次级中心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赵婷;我国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及其分形特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294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294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f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