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经济增长理论的成长

发布时间:2020-09-29 07:05
   以有利于切入正题,对世界近、现代经济增长的概况通过下表进行大致描述。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时期,世界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是差别很大的,而且不同国家的增长率差异也很大,并且经济高速增长现象仅发生在近两个世纪。因为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与人们的福利关系密切,所以研究者力图探求经济增长之谜,以更好地理解已经发生的经济增长现象和促进未来的经济增长。 面对各国的经济增长和增长的差异问题,卢卡斯(Robert E.Jr.Lucas,1988)曾经说:“这些问题所包含的人类福利后果是令人震惊的:一个人一旦思考这些问题,他就很难再去思考其他问题。”倾心于经济增长有关问题的迷人魅力,很多研究者把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倾注到探索经济增长之谜中去。他们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也就构成了今天所谓的经济增长理论。由于他们的研究成果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用的研究方法不同,也就从客观上形成了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理论。本文就按历史时间顺序把这些研究成果划分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理论。在此需要提及的是,虽然与增长有关的主题很多,比如健康、不平等、教育、污染、可持续、自由等其他很多别的主题,这里不考虑这些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和增长本身一样重要,而只是把精力集中于经济增长理论演变自身,而且更关注于主流的经济增长理论。 本文按照三条主线来评述经济增长理论。一、人类经济活动,特别是经济增长活动的现实发展,是经济增长理论演变的现实逻辑主线;二、经济增长模型的逻辑发展,尤其是生产函数及其所包含投入要素外延和内涵的变化是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理论逻辑主线;三、研究方法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增长理论运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研究方法和工具的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方法逻辑主线。可以说,这三条逻辑主线共同构成了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脉络。解释人类经济增长运行活动层面的不同,采用生产函数的不同,以及生产函数中变量外延和内涵的不同,所用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不同,就造成了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理论和模型的本质差别。 本文包括以下重要部分: 一、绪论 简单介绍本文写作的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之处。 二、经济增长理论的构成要素 经济增长理论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通过一些假设和某种研究方法研究国民产出的增长问题。所以有必要把构成增长理论的各个组成要素做一介绍。它们包括: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对象;经济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意义及其区别;资本、劳动、技术、生产函数等概念的定义以及在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应用;增长的收敛、稳态增长的性质;经济增长理论研究所使用的方法等。 三、经济增长理论研究框架的建立 这个部分介绍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出现在此前的经济增长思想。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为前古典时期的经济增长思想,即为经济增长理论框架的建立积蓄力量的时期;二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也为经济增长理论研究框架的建立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重农主义者(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重商主义者(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年)和坎蒂隆(RichardCantillon,1680-1734))等代表人物的经济增长思想;第二阶段主要是古典经济理论代表人物的经济增长思想,有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等。 四、经济增长理论的第一次革命 也是经济增长理论从古典阶段到新古典阶段之间的重要过渡阶段。学者一般公认哈罗德和多马模型(Harrod-Domar Model)是经济增长理论的第一次革命,他们的贡献使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即用数理工具建立规范的模型对经济增长及其影响经济增长的变量进行分析研究。 五、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第二次革命 也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发展阶段,这里主要介绍索洛和斯旺模型(Solow-Swan Model)和拉姆齐、卡斯和库普曼斯模型(Ramsey-Cass-KoopmansModel)。当然也有很多别的模型可以归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而且以上两个模型也分别被很多研究者扩展和改造,但结论和影响都没能超出这两个模型,所以就没有对其模型进行介绍。 六、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第三次革命 也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发展阶段,也称为新经济增长理论。其包括很多内容,文献繁多。这里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贡献进行较为详细地介绍。并划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前期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的研究者虽然试图把技术、人力资本、知识和其他因素引进生产函数,使经济增长内生化于所创建的模型。不过,由于当时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影响还很强劲,别的经济学分支还没有给经济增长理论研究提供新的分析视角、方法和研究工具,最重要的是决定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最根本因素——经济增长现实的发展——还没有使这些需要内生化的因素在经济运行的增长过程中凸现出来,所以这些模型并没有把这些因素真正内生化,而只能被称之为半内生模型,即经济增长率的决定仍然需要外生于模型外的因素。其二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繁荣昌盛阶段,这个时期的模型才能够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当然根据内生因素的不同它们又可以分为几个类别。 七、现代研究方法和古典研究方法兼顾的阶段 由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中很多模型中,制度要素的缺失造成理论解释现实的能力不够。所以研究者采用现代研究方法和古典研究方法制度纳入模型和分析框架,形成了制度经济增长理论和演化经济增长理论,当然研究也兼顾了其他诸如地理、自然资源和人口等因素的探讨。 八、工业革命、经济危机、经济学流派和经济增长理论演变 经济运行活动重大事件的发生、技术革命及其引起的工业革命都给经济学流派的产生和演变创造了契机,对于经济增长理论亦是如此。纵观经济学流派和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历史,便可看到它们和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和经济危机这些人类经济活动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有密切的关系,本部分就尝试揭示它们之间的某些关联之处。 九、经济增长理论的实证研究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各国经济增长有关数据的整理和收集,给分析一个国的经济增长和比较各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方便。本部分就对此简单介绍,主要有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对一些模型和理论的实证检验,对一组国家增长现象的比较研究等。 十、新的尝试和经济增长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这一部分综合了涉及到经济增长的几乎全部重要要素,创建了一个较为复杂的经济增长模型。而这个模型会随着所考虑要素的不同和分析方法及工具的不同而退化为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型和理论。纵观人类经济增长活动的进化历史,在不同进化历史阶段,各种要素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增长活动和理解表述经济增长活动的经济增长理论。 根据模型、理论和思想产生的历史和经济背景、所用分析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模型假设和理论逻辑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经济增长理论分为以上几个阶段。在行文中,本文采用历史描述、归纳总结、比较分析等方法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描述。从而对这些理论贡献进行很好的掌握,并了解它们产生的背景,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创新和局限之处。在此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很好地运用现有的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运行进行有效的指导,以及尝试找到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224;F061.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经济增长理论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增长理论研究的对象和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
    第二节 资本和劳动
    第三节 技术
    第四节 生产函数和经济增长理论
    第五节 增长的收敛性
    第六节 稳态和均衡
    第七节 研究方法
    第八节 结语
第二章 前古典经济增长思想和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框架的初步建立
    第一节 前古典时期的经济增长思想——经济增长理论积蓄力量的时期
    第二节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框架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简评
第三章 哈罗德-多马模型——经济增长理论的第一次革命
    引言
    第一节 背景介绍
    第二节 哈罗德-多马模型
    第三节 简评
第四章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节 索洛模型
    第二节 Ramsey model
    第三节 简评
第五章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的第三次革命
    第一节 理论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何谓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第三节 AK模型
    第四节 经典模型简介
    第五节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两个阶段
第六章 制度及其它因素——古典研究方法的回归
    第一节 何谓制度
    第二节 制度和经济增长
    第三节 简评和新的框架
第七章 工业革命、经济危机和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
    第一节 三次工业革命简介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三节 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
    第四节 简评
第八章 实证研究与经济增长理论
    第一节 数据的整理和经济增长轮廓的展示
    第二节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和实证研究
    第三节 简评
第九章 新的尝试和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第一节 基本模型
    第二节 基本模型的变形和其它经济增长理论的联系
    第三节 基本模型的完善和应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娟;郝琳琳;王会强;姚爱科;;从生产函数看河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的变动[J];经济与管理;2008年09期

2 王会强;姚爱科;郝琳琳;;河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强永昌;权家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年09期

4 赵志耘,吕冰洋;政府生产性支出对产出-资本比的影响——基于中国经验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5年11期

5 吴新文;;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与关系研究[J];经济师;2008年10期

6 骆永民;;交易效率、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杨友才;;制度与经济增长:一个数理模型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刘辉煌;焦娜;;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经济人”行为选择的思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9 黄正平;;基于经济增长因素生产率分析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11期

10 武康平;杨万利;;基于新古典理论的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宪;;资产泡沫的分类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2 刘宪;;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3 曾令华;;要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4 骆永民;袁春瑛;;论公共安全的维护与经济增长——基于产权保护理论的解释及空间面板数据的实证[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袁新华;李彩艳;缪为民;;我国渔业经济增长的制度经济学分析[A];2008中国渔业经济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林嗣明;;福建省金融增长及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A];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调研报告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5年

7 罗光强;谭江林;;湖南宏观经济波动特征及其调控[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新生;;东亚地区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主义政治[A];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第三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杨硕;;一个经济增长率——制度效率——专业化分工水平增长率相互制约模型的性质研究[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崔巍;;运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和谐社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不必降低经济增长速度[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宇宽;陈志武:面对中国奇迹,要谦虚一些[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2 赵振华;如何理解“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N];解放日报;2006年

3 记者 陈志萱;明年经合组织整体经济增长将放缓[N];经济日报;2006年

4 刘铮 张旭东;莫让“预期”落空[N];江苏经济报;2006年

5 ;亚行预测:中国今年增速为10.1%[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6 王光平;林毅夫:明后两年经济增长率仍会较高[N];中国证券报;2007年

7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吴建友;美国经济强劲回升[N];光明日报;2005年

8 记者 江亚平;印度经济涨与落 老天脸色很重要[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9 ;预计2006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升至2.1%[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10 特约撰稿  王建;防“滞胀”将逐步成主题[N];中国证券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依山;经济增长理论的成长[D];山东大学;2008年

2 唐颖;东盟五国财政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朱勇;新增长理论[D];中国人民大学;1998年

4 卢奇;技术增长理论与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5 黄伟力;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理论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王晨;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增长与波动[D];南开大学;2009年

7 李fE煜;我国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发展相关性分析与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8 陈广华;菲利普斯曲线动态机制与我国宏观经济波动态势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徐小飞;内生增长模型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华侨大学;2005年

10 陈炳福;中国的国防支出需求和政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丽君;陕西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2 刘颖;健康投资、健康资本与经济增长[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郭长林;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4 刘林;高等教育对江苏经济增长率贡献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5 李金峰;政府支出、财政政策、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张良贵;东北三省科技投入对潜在产出贡献率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徐小飞;经济增长理论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实证分析[D];华侨大学;2000年

8 冷艳杰;北京市现代农业功能演变与水资源的关系[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张营;我国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章晶;进口与我国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293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293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5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