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流动摊贩的空间生存状态及其影响机制
【部分图文】:
由此可见,我们对空间意识形态与规范的理解将不应局限于法规层面,因为正式制度并非是唯一的评判标准,治理主体(政府管理部分)与被治理对象(流动摊贩)之外的其他空间使用者的态度及其形成的非正式制度也将起着重要作用[12]。另外,如前文所述,形塑规范性的空间共同意识的影响因素,不仅可以是外部的社会文化情景,还可以是弱势群体基于内部群体特征所发展出的抵抗实践。在此基础之上,本研究建立了关于弱势群体空间政治中“不得其所”与“安适其位”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旅游地流动摊贩的空间生存状态可以从社会期许与空间结构这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前者是一种制度层面的空间规范,后者是物理层面的空间结构,两者之间存在塑造与体现的辩证关系;而影响这种空间生存状态形成的因素来源于外部的社会文化情景以及所探讨事物的内部群体特征。3 案例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选取的研究区域如图2所示,以西街步行街为核心,东至滨江路,西南至蟠桃路,并以桂花溪与碧莲峰为界所形成的区域。其中,西街步行街是流动摊贩的核心活动区域,每天傍晚之前,大量的流动摊贩以小凳子占据西街步行街的正中间位置,在游客陆续涌入西街后开始开展经营活动,形成了独特的街道景观(如图3所示)。3.2 研究过程与方法
二手数据收集法主要用以掌握阳朔西街的旅游发展与空间治理过程,笔者通过对政府网站、新闻材料等网络资料访问,以及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收集阳朔文旅局、城管大队等提供的相关文本获取基础数据;为深入了解西街流动摊贩的空间生存现状,研究还采用参与式与非参与式观察法进行数据收集。此外,半结构访谈主要围绕“西街流动摊贩的经营状况、时空分布及发展历程、感知影响与态度”展开,在访谈过程中也鼓励受访者谈及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焦点。最终,本研究得到访谈样本50人,其中流动摊贩25人(TF1—TF25)、游客10人(YK1—YK10)、西街店铺业主/员工10人(DP1—DP10)、政府工作人员3人(ZF1—ZF3)、阳朔旅游精英2人(JY1、JY2)。4 西街流动摊贩空间生存状态:“不得其所”与“安适其位”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照云;尹懿;;企业生存状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类比推理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08期
2 王世忠;胡初枝;;基于物元分析—投影寻踪模型的失地农民生存状态评价——以苏州和连云港市为例[J];国土资源情报;2012年01期
3 潘涛;;摆脱“蜗居”困境——80后如何购房[J];家庭科技;2010年10期
4 李诚;;老字号企业生存状态差异化的关键因素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薛德升;黄耿志;;管制之外的“管制”:城中村非正规部门的空间集聚与生存状态——以广州市下渡村为例[J];地理研究;2008年06期
6 董渊;张青;;都市装修散工生存状态调查——以南京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3年10期
7 吴孔凡;;妥善应对“民工荒”[J];中国财政;2010年10期
8 ;重庆:深化“马路办公”[J];城乡建设;2019年18期
9 翟宝辉;;关于新型城市管理模式的思考[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6年06期
10 贾存英;;网络化城市管理模式若干问题初探[J];财经界(学术版);2017年2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庆飞;国外城市管理模式比较[D];山东大学;2006年
2 李凯;流动摊贩食品安全监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3 杨数红;“嵌入性”经济活动和城市弱者的行动策略[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4 陈燕军;城市流动摊贩治理的困境与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薛大雄;流动摊贩的权利及其规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6 李嘉毅;上海流动摊贩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林荣燕;我国城市流动摊贩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D];暨南大学;2008年
8 任志儒;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9 郭瑞琪;论流动摊贩的商事主体地位[D];青海师范大学;2017年
10 万谦;我国城市管理创新模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397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39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