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空间组织和城市与区域空间重塑
发布时间:2020-10-16 09:56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组织、城市与区域是两个发展变化最为迅速的单元,也是20世纪以来相关学科的两个重要主题。所以,本文将二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掘各自所蕴含的“地理空间”属性,使之融合为一体并进行相应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从而为企业地理和城市地理的学科交融,以及企业、城市、区域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文章结构力求清晰明了,由九个章节构成。其中,前四章为企业组织和城市与区域的理论探讨。首先从企业地理、城市地理两个学科的理论融合角度进行相关文献综述,其次分别对新时期的企业空间组织和城市与区域这两个不同的主题进行理论分析,最后总结出二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并为下面的实证分析提供相应的理论框架。后五章开始对中国制造业企业、中国城市与区域和上海国际城市建设做实证性研究。在这一个过程中,每个章节均将企业空间组织和城市与区域结构的重塑进行了交互式分析,由此来验证上述理论假设与分析框架的确切性。 第1章导论。主要对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相关理论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论文内容与特色等进行阐述。在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中,分析了新时期企业组织和城市区域两个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其中,信息化和全球化两种力量将二者融合在一起,由此显示出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理论文献综述部分对新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地理和城市地理的前沿理论进行梳理与总结,提出劳动空间分工理论是可以将两者进行相互融合的最佳解释,并指出国内相关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学科之间理论借鉴的不足之处。最后叙述了文章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2章至第4章是文章的理论分析及总结部分。其中,第2章从企业战略与结构的演进出发,依次阐述了传统企业发展战略与组织、钱德勒的战略与结构、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组织结构等特征,探讨了新时期企业空间组织的两种重要形式,即全球生产网络和企业集群网络。最后对跨国公司空间组织特征进行了揭示与描述,指出伴随着跨国生产网络向全球范围内的延伸,东亚地区及其国际城市正在崛起。第3章对企业的活动空间——城市与区域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概括和分析,主要包括传统城市区域、新时期的世界/全球城市、全球城市区域、多中心大都市区等方面,以及后现代都市空间内涵的理论总结。其中,全球城市区域是地方生产系统响应跨国公司生产网络,所形成的新时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空间单元。 第4章探索企业空间组织和城市与区域结构的相互关联性。首先从上世纪70年代将钱德勒企业组织与韦伯工业区位论进行相互融合的“海默模型”出发,逐次探讨了劳动空间分工、价值链分工、新国际劳动分工,以及新时期全球生产网络等理论,并对国内学者的企业地理、城市地理相互融合的理论视角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其次,本文提出基于新时期企业空间组织理论基础之上的全球城市区域形成的分析框架,理清全球生产网络、全球城市网络、全球城市区域的相互关系,指出区位和国家的作用依然重要。再次,对企业总部的区位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信息化时代大都市依然具有集聚企业总部的区位优势,尽管发达国家已经出现总部向二级大中城市的迁移现象,但世界城市仍旧集聚着掌握全球经济命脉的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在国家范围内,区域城市体系与企业总部数量分布具有一致性。在城市-区域内部,多中心大都市区是总部微观区位模式的最好总结,即不同类型总部对应于不同的专业化产业集聚区。最后,对国内出现的“总部经济”理论进行评价,指出城市集聚总部可以获取到企业网络体系优势,从而能够实现城市功能地位的升级。 第5章至第8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依次揭示出企业空间组织与中国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联性,验证上述理论假设与分析逻辑。其中,第5章为文章实证研究的出发点。首先对中国企业集团发展历程及其现状特征进行分析,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与世界级跨国公司相比,本土企业的规模实力和创新能力仍然落后。其次,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中国制造业行业集中度及地理集中度的变化,指出二者均在逐渐提高,但产业集中程度相对较低,并出现向东部地区集聚化的趋势,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最后,通过分析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典型案例的空间扩张历程,发现其组织演变较为符合钱德勒的M型结构理论,并推动企业空间组织网络的形成,由此可将之划分为内聚式、跨区域、国家区域、全球辐射4种网络模式。 第6章基于企业网络视角的中国城市空间网络分析。首先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空间组织网络构成为基点,逐次分析了企业总部、研发机构、生产基地等单元的区位特征,发现总部与研发机构具有发达地区及特大城市指向型特征,生产基地则相对分散化。其次,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和世界500强中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为例,分别研究了在其影响下所形成的中国城市内向型网络和外向型网络。结果显示,与传统城市等级体系相比,城市网络体系拥有更多包容性,它可以将具有发展机遇的城市涵盖在内。同时,外向型网络具有较强的趋利性,即跨国公司主要投资于特大城市、发达地区及其外围,但其联系密度要高于内向型网络。 第7章企业总部集聚特征与中国城市区位环境评价。本章节重点分析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区位特征。在宏观层次上,500强总部主要集聚在以北京、上海、深圳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长江中上游、黄河中下游的特大城市,与中国城市体系相关性较强,但不同行业总部区位指向各异。在微观层面,城市中心区、近郊区和外围县市均是总部集聚地,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及高技术区是制造业企业总部的重要空间载体。通过对影响总部区位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经济、外商投资、金融能力、科技水平等均是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经济实力因子解释性较强。由此,构建由综合经济、生产服务、基础设施、生活环境4大因子组成的总部区位环境评价模型,对中国45个主要大城市进行评价,结果与中国大型企业总部实际分布相对一致。 第8章基于企业网络体系优势的上海城市功能升级。以上海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上海国际城市发展的历程和现状,从中发现旧时期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崛起,与其地理区位、国内外贸易、金融及制造业实力等因素相关。但新时期全球城市建设处于新的国际劳动分工背景之下,上海产业转型需要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多元经济形态,城市功能升级路径则要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由此,文章指出,与长三角地区一起,上海可以借助构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网络体系,提高对国内外经济的控制能力和全球性生产服务水平,从而实现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功能地位的升级。本章呼应了上述全球城市区域形成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9章结论。通过以上理论假设与实证分析,基本上能够将新时期的企业空间组织和城市与区域空间的重塑进行较好的关联分析,这样有利于对中国企业、城市、区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性考虑,并对其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意见和政策建议。从中可以发现,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地理空间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功能日益增强,并成为与流动的全球资本相结合的重要“生产资料”。同时,企业组织则成为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动力之源,逐步塑造和影响着地方的空间结构及其在全球经济网络中的地位。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F270;F290
【部分图文】:
稳定形态和发展、变异的种种特征。2003年,著名的科尔尼管理顾问公司推出“企业基因重组”战略,针对信息化时代企业正被分解为越来越小的单位的事实(图2一6),他们认为企业内部并不需要使从研发到分销的所有环节都保持高效,应将重点更多集中在关键业务能力上,这是由于科技发展有利于企业间交易成本迅速下降,这为那些注重和擅长价值链上某些关键能力的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它们可以只集中于自身最有价值的业务,以更低成本从外部获取其他能力,或者直接将自身创造的价值出售给价值链上的其他成员。集团型企业常规企业战略业务单儿企业劝业狱二度程业聚企的八二连通性和数‘i之化一····.········。·············,··········……伽交易成本时},ul图2一6信息技术影响下的企业组织形态变化资料来源:约翰·C·奥瑞克等著「2003],高远洋等泽(2003)他们将企业基因定义为“业务能力要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产业组织的网络化和企业组织的模块化是两个重要的发展现象,波特的价值链理论逐渐演化为价值网络模型,己经成为不争事实(图2一7)。传统价值链是指发生在一个企业内部的各种研发、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等环节创造价值的过程,呈现出线性和固定的特征;而基于模块化的价值网络包括多个企业,以顾客的市场需求为核心,其价值通过竞争双赢合作来进行创造,具有不连续而平行灵活的特征。针对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国内学者丙明杰(2008)认为“五力模型”实际上就是一种企业价值网络。由此,可以认为,企业价值网络本质就是波特战略模型与核心竞争力战略理论的融合,其最终目的由企业基因重组战略而实现。信息流.-.厅巴召垂垂垂物质流黔黔方几几目鱿泊琳‘加潍猫脸翩器端军军藻藻藻 藻日日了玉旧经济体系新经济体系图2一7新经济体系下从价值链到价值网络资料来源:约翰·C·奥瑞克等著「2003],高远洋等译(2003)IBM全球高级副总裁琳达·桑福德在《开放性成长—商业大趋势:从价值链到价值网络》中指出
资料来源:朱传耿(2003)由此,根据跨国公司的不同成长阶段,可以将其空间组织形态划分为内聚式、扩张式、全球网络式等三种不同类型(朱传耿,2003)(图2一12)。①内聚式空间」!.织可以使公司总部对海外分支机构进行有效集中控制,但海外分支机构自主权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43100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F270;F290
【部分图文】:
稳定形态和发展、变异的种种特征。2003年,著名的科尔尼管理顾问公司推出“企业基因重组”战略,针对信息化时代企业正被分解为越来越小的单位的事实(图2一6),他们认为企业内部并不需要使从研发到分销的所有环节都保持高效,应将重点更多集中在关键业务能力上,这是由于科技发展有利于企业间交易成本迅速下降,这为那些注重和擅长价值链上某些关键能力的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它们可以只集中于自身最有价值的业务,以更低成本从外部获取其他能力,或者直接将自身创造的价值出售给价值链上的其他成员。集团型企业常规企业战略业务单儿企业劝业狱二度程业聚企的八二连通性和数‘i之化一····.········。·············,··········……伽交易成本时},ul图2一6信息技术影响下的企业组织形态变化资料来源:约翰·C·奥瑞克等著「2003],高远洋等泽(2003)他们将企业基因定义为“业务能力要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产业组织的网络化和企业组织的模块化是两个重要的发展现象,波特的价值链理论逐渐演化为价值网络模型,己经成为不争事实(图2一7)。传统价值链是指发生在一个企业内部的各种研发、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等环节创造价值的过程,呈现出线性和固定的特征;而基于模块化的价值网络包括多个企业,以顾客的市场需求为核心,其价值通过竞争双赢合作来进行创造,具有不连续而平行灵活的特征。针对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国内学者丙明杰(2008)认为“五力模型”实际上就是一种企业价值网络。由此,可以认为,企业价值网络本质就是波特战略模型与核心竞争力战略理论的融合,其最终目的由企业基因重组战略而实现。信息流.-.厅巴召垂垂垂物质流黔黔方几几目鱿泊琳‘加潍猫脸翩器端军军藻藻藻 藻日日了玉旧经济体系新经济体系图2一7新经济体系下从价值链到价值网络资料来源:约翰·C·奥瑞克等著「2003],高远洋等译(2003)IBM全球高级副总裁琳达·桑福德在《开放性成长—商业大趋势:从价值链到价值网络》中指出
资料来源:朱传耿(2003)由此,根据跨国公司的不同成长阶段,可以将其空间组织形态划分为内聚式、扩张式、全球网络式等三种不同类型(朱传耿,2003)(图2一12)。①内聚式空间」!.织可以使公司总部对海外分支机构进行有效集中控制,但海外分支机构自主权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新正;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董欣;网络化:关中—天水经济区空间发展策略及规划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傅燕;基于汽车4S店的东北地区城市网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汪健;企业迁移视角下的地方生产网络形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毕秀晶;上海软件产业空间区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431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43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