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率的绿色内涵 ——基于生态足迹的资源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计算
发布时间:2021-10-18 12:52
采用何种方法衡量生产率的发展,始终是经济学家追求的目标之一。传统的思路是劳动生产率,由此会诱导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另一方面,由于环境、资源因素在生产函数中未能体现,容易引起对环境资源的滥用。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以资源生产率代替劳动生产率的理念,但在实践上缺乏可操作的手段。主要体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简单的综合指标来表示自然资源的使用,只能在计算资源生产率时将能源、土地、水资源和重要原材料分门别类地评价。本论文以生态足迹作为自然资源要素投入的度量指标,来衡量基于生态足迹的生产率。可以预见,对当前科学发展观的普及和落实,会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然而,如何在经济增长中考虑自然资源要素并加以量化,也是一个难点。对此,国内外经济学家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通常的做法是用土地、矿藏、能源来表示自然资源的投入。然而,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如果不能找到一个综合指标来表征自然资源投入,就无法衡量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也是一个难点。因为,自然资源由于存在着概念扩展与分类的复杂性,的确存在着统一量化的困难而且在短期内很难克服。另一方面,许多经济学家以“影子价格”、“绿色GDP”等概念试图绕开这个尴尬的困境。但问题...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四节 内容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一)——经济学的自然资源观
第一节 早期经济学流派研究的资源对象与方法
一、早期的经济学理论对自然资源的认识
二、古典经济学的报酬递减与自然资源稀缺
三、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理论
四、小结
第二节 环境保护运动和自然资源的最优利用
一、1890-1920年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
二、自然资源的最优利用
三、小结
第三节 自然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
一、生态经济增长理论
二、能源与经济增长
三、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
四、小结
第四节 市场失灵与自然资源的利用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理念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文献综述(二)——国内外生产率研究
第一节 生产率概念与发展沿革
一、生产率的早期概念
二、边际生产率理论的发展
三、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的主导
第二节 资源生产率的研究成果及其评述
一、资源生产率及其分类
二、评述与展望
第三节 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成果及其评述
一、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演化
二、对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评述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生产率的计算方法
第一节 资源生产率的计算方法
第二节 生产函数
第三节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
第五章 用生态足迹表征自然资源投入量
第一节 自然资源及其价值
一、自然资源的界定
二、自然资源价值的经济学概念
第二节 从自然资源观看传统经济学的缺陷
一、传统经济学的自然资源观缺陷探源
二、生产函数中的自然资源
三、经济增长理论的困境
第三节 生产中制约性要素的转变
一、生产要素稀缺性的变化
二、自然资源稀缺对生产的影响
第四节 自然资源是替代品还是互补品
第五节 用生态足迹表征自然资源要素
第六章 生态足迹的计算
第一节 生态足迹的计算
一、基本假定
二、计算方法
三、数据来源
四、中国1978-2004年生态足迹计算
第二节 劳动力数据
第三节、中国物质资本存量及 GDP的估算
一、GDP的核算
二、资本存量的核算
第七章 基于生态足迹的资源生产率
第一节 资源生产率计算及其分析
一、资源生产率的经济学意义
二、计算步骤
三、数据来源
四、计算结果
五、结果分析
第二节 资源生产率和其他单要素生产率的比较
一、数据及计算方法
二、计算结果
三、结果分析
第三节 国内外资源生产率的比较
一、国内外资源生产率的计算
二、国内外资源生产率的比较
第八章 基于生态足迹的全要素生产率
第一节 相关经济增长理论
一、新古典增长模型
二、结构主义增长模型
三、内生增长模型
第二节 基于生态足迹的全要素生产率核算
一、方法与模型
二、数据
三、回归结果
四、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分析
五、结果分析
六、结论
第九章 基于生态足迹的生产率探讨
第一节 生产率的定义之争及其内涵、外延
一、生产率的定义争论
二、生产率内涵的分析
三、生产率外延的分析
第二节 基于生态足迹的生产率探讨
一、基于生态足迹的生产率的合理性
二、基于生态足迹的生产率的局限性
三、基于生态足迹的生产率的应用前景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的观点、结论与创新点
第二节 存在的局限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要素生产率的历史回顾[J]. 孟维华. 生产力研究. 2007(15)
[2]循环经济的关键:以制度建设促进绿色价格体系的形成[J]. 孟维华,张翼飞.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7(03)
[3]1978年2003年中国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 陈敏,张丽君,王如松,怀保光. 资源科学. 2005(06)
[4]资源稀缺理论与可持续发展[J]. 王常文. 当代经济. 2005(04)
[5]中国1961—2001年人地协调度演变分析——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J]. 刘宇辉. 经济地理. 2005(02)
[6]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 颜鹏飞,王兵. 经济研究. 2004(12)
[7]生态足迹评介及国际研究前沿[J]. 龙爱华,张志强,苏志勇. 地球科学进展. 2004(06)
[8]生态足迹的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生态制约[J]. 陈六君,毛谭,刘为,方福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05)
[9]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发展可持续性评估[J]. 刘宇辉,彭希哲.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05)
[10]中国历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可持续性评估[J]. 刘宇辉,彭希哲. 生态学报. 2004(10)
博士论文
[1]论包容循环经济的市场体系建设[D]. 董骁.复旦大学 2006
[2]对外开放与生产率增长[D]. 何元庆.浙江大学 2006
[3]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周玉梅.吉林大学 2005
[4]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 李变花.吉林大学 2005
[5]体制转型期的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研究[D]. 顾春林.复旦大学 2003
[6]城市生活垃圾的减物质化研究[D]. 张真.复旦大学 2003
[7]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D]. 叶飞文.厦门大学 2003
[8]中国环境污染与投资、贸易、GDP的关系[D]. 郑宇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1
[9]经济结构、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D]. 张越扶.中国农业大学 2001
[10]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政策选择[D]. 王俊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本文编号:3442831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四节 内容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一)——经济学的自然资源观
第一节 早期经济学流派研究的资源对象与方法
一、早期的经济学理论对自然资源的认识
二、古典经济学的报酬递减与自然资源稀缺
三、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理论
四、小结
第二节 环境保护运动和自然资源的最优利用
一、1890-1920年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
二、自然资源的最优利用
三、小结
第三节 自然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
一、生态经济增长理论
二、能源与经济增长
三、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
四、小结
第四节 市场失灵与自然资源的利用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理念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文献综述(二)——国内外生产率研究
第一节 生产率概念与发展沿革
一、生产率的早期概念
二、边际生产率理论的发展
三、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的主导
第二节 资源生产率的研究成果及其评述
一、资源生产率及其分类
二、评述与展望
第三节 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成果及其评述
一、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演化
二、对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评述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生产率的计算方法
第一节 资源生产率的计算方法
第二节 生产函数
第三节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
第五章 用生态足迹表征自然资源投入量
第一节 自然资源及其价值
一、自然资源的界定
二、自然资源价值的经济学概念
第二节 从自然资源观看传统经济学的缺陷
一、传统经济学的自然资源观缺陷探源
二、生产函数中的自然资源
三、经济增长理论的困境
第三节 生产中制约性要素的转变
一、生产要素稀缺性的变化
二、自然资源稀缺对生产的影响
第四节 自然资源是替代品还是互补品
第五节 用生态足迹表征自然资源要素
第六章 生态足迹的计算
第一节 生态足迹的计算
一、基本假定
二、计算方法
三、数据来源
四、中国1978-2004年生态足迹计算
第二节 劳动力数据
第三节、中国物质资本存量及 GDP的估算
一、GDP的核算
二、资本存量的核算
第七章 基于生态足迹的资源生产率
第一节 资源生产率计算及其分析
一、资源生产率的经济学意义
二、计算步骤
三、数据来源
四、计算结果
五、结果分析
第二节 资源生产率和其他单要素生产率的比较
一、数据及计算方法
二、计算结果
三、结果分析
第三节 国内外资源生产率的比较
一、国内外资源生产率的计算
二、国内外资源生产率的比较
第八章 基于生态足迹的全要素生产率
第一节 相关经济增长理论
一、新古典增长模型
二、结构主义增长模型
三、内生增长模型
第二节 基于生态足迹的全要素生产率核算
一、方法与模型
二、数据
三、回归结果
四、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分析
五、结果分析
六、结论
第九章 基于生态足迹的生产率探讨
第一节 生产率的定义之争及其内涵、外延
一、生产率的定义争论
二、生产率内涵的分析
三、生产率外延的分析
第二节 基于生态足迹的生产率探讨
一、基于生态足迹的生产率的合理性
二、基于生态足迹的生产率的局限性
三、基于生态足迹的生产率的应用前景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的观点、结论与创新点
第二节 存在的局限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要素生产率的历史回顾[J]. 孟维华. 生产力研究. 2007(15)
[2]循环经济的关键:以制度建设促进绿色价格体系的形成[J]. 孟维华,张翼飞.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7(03)
[3]1978年2003年中国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 陈敏,张丽君,王如松,怀保光. 资源科学. 2005(06)
[4]资源稀缺理论与可持续发展[J]. 王常文. 当代经济. 2005(04)
[5]中国1961—2001年人地协调度演变分析——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J]. 刘宇辉. 经济地理. 2005(02)
[6]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 颜鹏飞,王兵. 经济研究. 2004(12)
[7]生态足迹评介及国际研究前沿[J]. 龙爱华,张志强,苏志勇. 地球科学进展. 2004(06)
[8]生态足迹的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生态制约[J]. 陈六君,毛谭,刘为,方福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05)
[9]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发展可持续性评估[J]. 刘宇辉,彭希哲.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05)
[10]中国历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可持续性评估[J]. 刘宇辉,彭希哲. 生态学报. 2004(10)
博士论文
[1]论包容循环经济的市场体系建设[D]. 董骁.复旦大学 2006
[2]对外开放与生产率增长[D]. 何元庆.浙江大学 2006
[3]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周玉梅.吉林大学 2005
[4]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 李变花.吉林大学 2005
[5]体制转型期的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研究[D]. 顾春林.复旦大学 2003
[6]城市生活垃圾的减物质化研究[D]. 张真.复旦大学 2003
[7]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D]. 叶飞文.厦门大学 2003
[8]中国环境污染与投资、贸易、GDP的关系[D]. 郑宇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1
[9]经济结构、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D]. 张越扶.中国农业大学 2001
[10]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政策选择[D]. 王俊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本文编号:3442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442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