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人力资本投入对代际收入流动性影响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公共人力资本投入对代际收入流动性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机会均等是人们追求的社会公平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政府公共政策追求的重要目标。代际收入流动是指子代在收入分布中所处地位相对于父代的变动情况,代际收入流动性是衡量机会均等的重要指标,代际收入弹性又是衡量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最好指标。已有的研究表明,我国的代际收入弹性至少在0.5以上。2014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167,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最后的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5736。0.5的代际收入弹性意味着一个甘肃省农村平均收入水平家庭的人,一般需要100年的时间(4代人)才能大致达到全国人均可支配的收入的水平。德国代际收入弹性仅0.11,距德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约为62%德国人,达到德国全国平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大致仅需要1代人时间(25年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代际收入弹性是相当高的。因此,对中国而言,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是紧迫的任务。政府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公共支出对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迁,经济波动以及收入分配状况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前人模型的基础上,在人力资本的代际传递中不仅考虑人力资本有重要影响的先天因素——子代的先天禀赋,而且还考虑对人力资本有影响的后天因素——政府的公共人力资本投入、私人人力资本投入、父母的人力资本水平。本文主要分析了政府的政府的公共人力资本投入对代际收入流动性、收入的不平等性的影响及其运行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代际收入不平等性和代际收入流动性负相关。二者在长期是收敛于稳态值。代际收入的不平等性和代际收入流动性主要源自于个人禀赋的差异,和持续性的差异,个人禀赋差异越大,代际传递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代际传递的流动性则越低。父代人力资本的状况通过代际持续性影响子代收入的不平性和流动性,子代人力资本的回报越高,父代对子代人力资本的投入增加,使得代际持续性变强,代际持续性通过代际传递的累积效应影响稳态值。政府有效的公共人力资本投入有收入效应,能提高个体的收入。同时,政府影响因子,即有效的公共人力资本投入在经济体中的均衡程度影响代际持续性,有效的公共人力资本投入越是均衡,政府影响因子越低,则代际持续性越低,进而降低代际间收入不平等的传递,提高代际之间流动性传递的积累效应,降低收入不平等性和收入的流动性的收敛与稳态值的速度。就目前而言,降低代际传递的收入不平等以及提高收入流动性,须降低代际间的持续性对子代的影响此,就如何降低代际间的持续性影响,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降低代际间的收入不平等性,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就政府公共支出而言,本文认为政府应该不断提高有效的公共人力资本供给的财政经费投入,这是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促进机会公平的基础;其次,确保有效的公共人力资本投入的均衡。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建立完善的婴幼儿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体系,合理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减轻权力、金钱、财富及居住区域对公共人力资本供给的影响。
【关键词】:代际收入流动性 人力资本 收入的不平等性 公共人力资本投入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49.2;F124.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10-12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12-13
-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13-15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5-25
- 第一节 国内外理论文献综述15-17
- 第二节 国内外实证分析综述17-23
- 第三节 本章小结23-25
- 第三章 基本模型25-36
- 第一节 基本模型25-30
- 第二节 代际收入不平等性与代际收入流动性分析30-35
- 第三节 本章小结35-36
- 第四章 比较静态分析36-44
- 第一节 个人禀赋的变动对稳态路径的影响36-38
- 第二节 持续性的变动对稳态路径的影响38-40
- 第三节 政府影响因子对代际收入不平等性和流动性的影响40-42
- 第四节 本章小结42-44
- 第五章 本文的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44-50
- 第一节 本文的基本结论44-45
- 第二节 政策建议45-48
- 第三节 未来研究展望48-50
- 参考文献50-56
- 附录56-60
- 后记60-61
- 致谢6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洪其;;“代际效应”损害就业公平[J];山东劳动保障;2006年10期
2 唐林翔;;大学生如何克服就业压力 解除就业“代际效应”的影响[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7年01期
3 林凯;曹顺仙;葛富莲;;一个不应被忽视的伦理维度:代际伦理——中国当代代际伦理研究综述[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杜宏静;;试论基于家庭代际改善的教育公平[J];江苏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5 成伟;;资源与环境代际公正及其实现[J];学术交流;2009年06期
6 梁成帅;;空间争夺与代际政治[J];求是学刊;2011年02期
7 廖小平;论作为现代性问题的代际伦理[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8 廖小平;代际伦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新的研究课题[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庞晓波;赵玉龙;唐亮;;代际交换难题与货币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6年04期
10 廖小平;张长明;;价值观代际分化的多维解读[J];求索;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宝华;;试论现代代际观[A];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3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3年
2 莫培滔;;老年人要做好家庭代际和谐的表率[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何佳讯;才源源;秦翕嫣;;消费者代际品牌资产的结构与测量:基于双向影响的视角[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陈亚南;;营建和谐的家庭[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魏仲吾;;代际交流的动力浅说[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蒋云峗;任若恩;;中国代际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研究[A];变革中的稳健: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5[C];2005年
7 韦贵tD;;坚持统筹兼顾发展代际和谐关系[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李宗明;;浅谈代际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一——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九)[C];2006年
9 伍如昕;;谁更幸福?——代际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10 马丁·柯利;马尔科·阿尔伯蒂尼;哈拉尔德·屈讷蒙德;李霞;;成人家庭代际联系:从比较调查研究得出的证据[A];教育领导研究(第一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法国记者 邢雪;法国“代际合同”促进青年就业[N];人民日报;2013年
2 肖守渊;代际和谐离不开敬老爱老[N];江西日报;2014年
3 高昌;“代际文学”:一个热烈的伪话题[N];中国文化报;2005年
4 葛登扬;天津“代际婚姻”增多[N];新华日报;2004年
5 唐元仲;利益组合的代际婚姻不容乐观[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6 李郁芳 孙海婧;代际公共品:改革直面的重大实践问题[N];中国改革报;2009年
7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李翔;增强代际收入流动 改善长期分配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曹林;贫穷正在代际间传递[N];新农村商报;2013年
9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张守营;世界观的转变存在代际滞后[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10 ;代际变迁与市场未来[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汪燕敏;转型中国的代际收入流动研究:水平测度与机制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2 韩军辉;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肖代柏;消费行为的反向代际影响[D];武汉大学;2013年
4 方鸣;中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鲁婧颉;基于母亲教育与儿童健康关系的教育之非货币化代际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乔超;农村代际冲突中老人行动方式变迁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7 廖小平;伦理的代际之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温芳;保障性多代住居体系营建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一善;关于《世界上最大的经济骗局—代际之战》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延边大学;2015年
2 朱平;环境资源代际储存的伦理思考[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秦秀;反向代际影响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作用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4 张彬;代际人口结构对股市波动影响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5 罗飞;代际补偿合理性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6 胥艳花;公共人力资本投入对代际收入流动性影响的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6年
7 贺坤;代际效应下工作搜寻对大学生初始工资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8 周以杰;先秦家庭代际伦理及其现代价值初探[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伍希;试析科学发展中的代际责任[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丽娟;新农村家庭代际伦理关系现状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公共人力资本投入对代际收入流动性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70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67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