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就业研究
本文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就业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我国经济整体发展需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将带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也将走入新阶段。但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还会依然存在,而人力资本是打开这些问题的钥匙,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农村的人力资本储备低,并处于不断流失的状态。而逐年增长的大学生数量,预示着长期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这些知识与技术的载体,是具有巨大经济价值又能创造价值的资本,完全可以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体现其价值。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带来了经济社会的转变,同时也面临人力资本需求结构的变化。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方向也应顺应时代做出战略性变革。所以对于小康社会大学生农村就业的研究也会越来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内涵。本文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农业人力资本需求与配置问题上。本文的总体思路,以农村、农业发展现状及大学生农村就业现状为基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农村农业人力资本需求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发展及其特征。结合国外经验的启示以及大学生农村就业障碍因素分析,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促进大学生农村就业的举措。本文的叙述脉络是:首先第一章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陈述,总结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第二章通过对农村现状以及未来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农村人力资本需求的影响。第三章对现今农业经济状况进行阐述,并分析小康社会人力资本需求的特征。第四章通过对国外促进农业发展、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做法的陈述,分析大学生农村就业问题可以从中借鉴的先进经验,第五章对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发展特征进行描述,分析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的障碍因素。最后第六章在前面叙述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小康社会大学生农村就业和农业发展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人力资本 大学生农村就业 农村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7.38;F24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一、论文研究背景10-12
- (一) 农村人力资本短缺导致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动力不足10
- (二) 中国城乡人力资源配置矛盾加剧10-11
- (三) 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是促进人力资本城乡流动的动力11-12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12-14
- (一) 研究目的12
- (二) 研究意义12-14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综述14-18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14-15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15-18
- (三) 研究现状综述18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18-19
- (一) 研究内容18-19
- (二) 研究方法19
- 五、可能的创新点19-20
- 第二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状况预测20-26
- 一、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式转变20-22
- (一) 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20-21
- (二) 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21-22
-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本需求预测22-26
- (一) 生活富裕对人力资本需求的影响22-23
- (二) 建立现代农业对人力资本需求的影响23-25
- (三) 二、三产业在农村融合对人力资本需求的影响25-26
- 第三章 大学生农村就业现状分析26-30
- 一、大学生农村就业现状分析26-28
- (一) 农村大学生非农化流失26
- (二) 农林高校毕业生非专业流向26-27
- (三) 大学生农村就业相关政策落实状况27-28
- 二、大学生农村就业现状带来的隐患28-30
- (一) “农村培养”为农村发展带来负效应28
- (二) 社会教育资源的浪费28
- (三) 政府相关政策的架空28-30
- 第四章 国外农业人力资本配置的经验借鉴30-36
- 一、其他国家人力资本配置30-33
- (一) 美国30
- (二) 日本30-31
- (三) 德国31-32
- (四) 印度32-33
- 二、对我国大学生农村就业目标的启示33-36
- (一) 大学生农村就业应致力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33-34
- (二) 大学生农村就业应面向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内部非农化转移34
- (三) 大学生农村就业应起到优化农业内部就业结构的作用34
- (四) 大学生农村就业旨在促进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34-35
- (五) 大学生农村就业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35-36
- 第五章 大学生农村就业未来发展的特征及障碍因素分析36-42
- 一、大学生农村就业未来发展的特征36-38
- (一) 就业内容专业化36-37
- (二) 就业形式的多样化37
- (三) 大学生农村就业迈向高水平37-38
- 二、大学生农村就业的障碍因素分析38-42
- (一) 农村工作的成本与收益预期影响大学生就业决策38-39
- (二) 政府政策的落实程度影响大学生农村工作的信心39-40
- (三) 人才培养与需求错位40-42
- 第六章 促进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对策研究42-50
- 一、促进大学生农村就业总体思路42-45
- (一) 树立大学生农村就业新观念42-43
- (二) 大学生农村就业的作用途径43-45
- (三) 农林大学生的培养方式45
- 二、可行的举措45-50
- (一) 用农业基础教育来改善社会的农业观45-46
- (二) 完善农民培训体系与农村现代化并进46-47
- (三) 运用法律与行政手段为大学生农村就业提供双重保障47
- (四) 完善农林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47-50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50-52
- 参考文献52-56
- 后记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问题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年16期
2 喻源;付昌义;蒋远喜;;大学生农村就业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3 李超;;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刍议[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路宝利;庞海珍;赵娟;;河北省大学生新农村就业方式多样化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滕云;;促进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对策思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6 杜丽华;;国外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经验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9年11期
7 刘芳;孙丽娅;孟庆翠;韩彬;孙树智;;大学生农村就业的问题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06期
8 吴子国;赵娟;路宝利;;大学生适应新农村就业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19期
9 于民洋;张继河;张高超;;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的困惑与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年09期
10 杜丽华;;国外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主要经验[J];新农村;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贺桂欣;;大学生新农村就业及其保障体系构建[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2 叶青华;;做好农村就业工作势在必行——对宜春市农村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A];江西崛起与就业研究——江西崛起与就业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刘志勇;;参与性培训方法是创业培训的有效方法[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书恒;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地务工[N];石家庄日报;2007年
2 苏民;张家港市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可享受两项补贴[N];中国社会报;2008年
3 刘新民 郭洪波山东科技大学;以大学生农村就业促“三农”问题改善[N];学习时报;2010年
4 记者 段凤银 通讯员 马新升;我省农村就业促进项目成果显著[N];甘肃经济日报;2000年
5 毕玉才 苗家生;大学生农村就业谨防“水土不服”[N];中国人事报;2007年
6 徐朝晖;市区开展农村就业工作试点[N];金华日报;2007年
7 欣桦;印度农村就业保障计划实现全面覆盖[N];中国社会报;2008年
8 大连市金州区人事局局长 王景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N];中国人事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赵笛;大学生来农村就业大有可为[N];青岛日报;2008年
10 赵凤娟;农村就业环境将改善[N];中国教育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就业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荔;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现实状况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3 尹可珍;从“智力剥夺”到智力回归[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卓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5 帅月;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推动政策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就业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03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70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