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化”之后:户籍变更能否消除工资歧视
发布时间:2023-05-30 23:44
户籍歧视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那么,目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的"市民化"改革能否消除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工资歧视呢?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通过引入一种改进型Rubinstein模型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的识别策略,从理论和实证上回答了上述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户籍变更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工资歧视,即使在农业转移人口获得城市户籍之后,劳动力市场上依然存在针对"农转非"群体的工资歧视;就整个"农转非"群体而言,随着近年来城市落户门槛的逐步松动,他们受到的工资歧视整体上有逐渐增强的趋势;从劳动者的个体角度来看,虽然"农转非"劳动者受到的工资歧视会随着其落户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得到弥合,但是过程比较缓慢;在不同城市和不同户口来源的条件下,"农转非"居民受到的工资歧视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工资歧视现象越严重;政策性"农转非"居民受到的工资歧视更加严重。
【文章页数】:19 页
【文章目录】:
一、引 言
二、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企业对“农转非”劳动者没有主观歧视行为的情况
(二)企业对“农转非”劳动者存在歧视行为的情况
(三)工资歧视效应的弥合
三、数据与经验分析框架
(一)数据
(二)经验分析框架
1.倾向得分匹配。
2.协变量的选择。
四、对“农转非”居民工资歧视总体强度的估计结果
(一)Oaxaca-Blinder分解的估计结果
(二)PSM的估计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五、关于“市民化”之后工资歧视特征的讨论
(一)时间维度上工资歧视的变化趋势
(二)工资歧视的弥合
(三)不同城市规模的工资歧视
(四)不同“农转非”类型的工资歧视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编号:3825264
【文章页数】:19 页
【文章目录】:
一、引 言
二、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企业对“农转非”劳动者没有主观歧视行为的情况
(二)企业对“农转非”劳动者存在歧视行为的情况
(三)工资歧视效应的弥合
三、数据与经验分析框架
(一)数据
(二)经验分析框架
1.倾向得分匹配。
2.协变量的选择。
四、对“农转非”居民工资歧视总体强度的估计结果
(一)Oaxaca-Blinder分解的估计结果
(二)PSM的估计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五、关于“市民化”之后工资歧视特征的讨论
(一)时间维度上工资歧视的变化趋势
(二)工资歧视的弥合
(三)不同城市规模的工资歧视
(四)不同“农转非”类型的工资歧视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编号:38252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825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