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决权大小对利益分配双方的行为、利益及竞合关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9-13 22:33
生活中有大量情境都面临着利益分配问题。提议者和响应者作为利益分配的双方,前者决定“蛋糕”怎么分,后者决定“蛋糕”做多大,例如企业与员工、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企业或雇主决定如何分配利益;员工或雇员决定可供分配的利益总额,可以通过行使否决权来降低整体利益。本文提出一个带有否决系数的最后通牒博弈模型,用来模拟利益分配双方的决策情景,并通过实验室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考察否决权大小的变化对利益分配双方的行为、利益以及竞合关系的影响。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并结合相关理论知识,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其次根据本文的研究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分别模拟否决权逐渐减弱与否决权逐渐增强两种情况下,利益分配双方的行为、利益及竞合关系的变化。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了本文的结论,并通过仿真进一步检验了提议者与响应者之间的竞合关系。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得出相应结论,帮助人们意识到否决权的重要性,对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分配问题有一定启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否决权的大小对利益分配双方的行为产生了影响。否决权对利益分配双方的行为产生了影响,对分配权的滥用和自利行为的发生产生了一定的约束作用。第二,否决...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最后通牒博弈
2.1.1 博弈规则的制定
2.1.2 博弈参与者的特征
2.2 独裁者博弈
2.3 否决权
2.4 竞合关系
2.5 利益分配
2.6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1.1 经典博弈理论
3.1.2 企业竞合理论
3.1.3 公平偏好理论
3.1.4 权力理论
3.2 研究假设
3.2.1 否决权对提议者与响应者行为的影响
3.2.2 否决权对提议者与响应者利益的影响
3.2.3 否决权对互动双方竞合关系的影响
第四章 带有否决系数的博弈模型实验设计
4.1 实验设计
4.2 实验程序
4.2.1 实验准备阶段
4.2.2 实验流程介绍
4.2.3 实验操作过程
4.3 实验环境及变量测量
4.3.1 实验环境
4.3.2 变量测量
第五章 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5.1 数据收集
5.2 否决权大小对互动双方行为决策的影响
5.3 否决权大小对互动双方利益的影响
5.4 否决权大小对互动双方竞合关系的影响
5.5 两种不同否决权变化方式的对比分析
第六章 利益分配双方竞合关系的仿真检验
6.1 仿真参数获取
6.1.1 提议者分布比例的确定
6.1.2 响应者分布比例的确定
6.2 仿真模型构建
6.3 仿真结果分析
6.4 仿真模型稳定性分析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实践启示
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46042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最后通牒博弈
2.1.1 博弈规则的制定
2.1.2 博弈参与者的特征
2.2 独裁者博弈
2.3 否决权
2.4 竞合关系
2.5 利益分配
2.6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1.1 经典博弈理论
3.1.2 企业竞合理论
3.1.3 公平偏好理论
3.1.4 权力理论
3.2 研究假设
3.2.1 否决权对提议者与响应者行为的影响
3.2.2 否决权对提议者与响应者利益的影响
3.2.3 否决权对互动双方竞合关系的影响
第四章 带有否决系数的博弈模型实验设计
4.1 实验设计
4.2 实验程序
4.2.1 实验准备阶段
4.2.2 实验流程介绍
4.2.3 实验操作过程
4.3 实验环境及变量测量
4.3.1 实验环境
4.3.2 变量测量
第五章 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5.1 数据收集
5.2 否决权大小对互动双方行为决策的影响
5.3 否决权大小对互动双方利益的影响
5.4 否决权大小对互动双方竞合关系的影响
5.5 两种不同否决权变化方式的对比分析
第六章 利益分配双方竞合关系的仿真检验
6.1 仿真参数获取
6.1.1 提议者分布比例的确定
6.1.2 响应者分布比例的确定
6.2 仿真模型构建
6.3 仿真结果分析
6.4 仿真模型稳定性分析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实践启示
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460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846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