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视角下中国城镇化道路

发布时间:2017-05-30 04:13

  本文关键词: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视角下中国城镇化道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城市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因在当代才成为一个突出命题,它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城市问题的凸显和城市实践。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当代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危机从局部发达国家蔓延到世界各个国家地区,城市问题成为当今各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绕过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列斐伏尔、卡斯特和哈维等一批具有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要求重新发现城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倡导应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去阐释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寻求解决城市危机的途径。空间生产、集体消费和资本积累是他们探索资本主义发展动力和寻找资本主义替代方案的立足点。1990年以来,我国经历了声势浩大的快速城镇化进程,带动了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使我国进入到了“城市性”持续提高的新城镇化阶段。然而,我国的快速城镇化一定程度上是资本的城镇化,服从和依赖资本增值逻辑,加之我国传统城乡分割的制度和政治体制制约,导致我国出现了新的社会二元矛盾。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因其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立场和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对我国城镇化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和丰裕的空间资源,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在促进我国工业化进步的同时也导致了我国土地城镇化的兴起,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土地财政成为各地城市建设的资本支撑,在错误政绩观和全民投机的助力下,我国城镇化完全被资本的逻辑所钳制,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中国的城乡社会空间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异化为资本增值的场所,带有鲜明的社会空间分异特征:首先,中国分级城市体系的形成,特别是一线北上广等与其它各线城市之间的宏观空间结构不平等,由此,导致中国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其次,城市内部社会空间分异,即新的贫困化的空间化,如大量被征地农民和外来人口居住在安置房社区,与富人区形成城市阶级空间分异,由此,导致现在中国社会问题。走新型城镇化,要明确空间生产的需求导向,特别是广大民众的就业、住房、城市生活权利、社会保障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需求;要将空间生产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空间实践,通过空间实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关键词】: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 新型城镇化道路 资本与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26
  • 1.1 问题提出8-10
  • 1.2 选题和研究价值10
  • 1.2.1 理论意义10
  • 1.2.2 实践意义10
  • 1.3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0-18
  • 1.3.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10-15
  • 1.3.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15-18
  • 1.4 选题的基本内容18-20
  • 1.4.1 主要思想18-19
  • 1.4.2 重难点和创新点19
  • 1.4.3 研究思路及方法19-20
  • 1.5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含义辨识20-26
  • 1.5.1“新马克思主义”概念及其与“马克思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同20-23
  • 1.5.2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形成与发展23-24
  • 1.5.3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研究的方法与特点24-26
  • 第二章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内涵26-48
  • 2.1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理论26-32
  • 2.1.1 都市化与城市革命27-31
  • 2.1.2 空间生产与不动产的动产化31-32
  • 2.2 纽曼尔·卡斯特:“城市社会运动”理论32-39
  • 2.2.1 国家干预与集体消费33-36
  • 2.2.2 网络社会与“流动空间”及其生产36-39
  • 2.3 大卫·哈维:“城市化与资本积累”理论39-48
  • 2.3.1 资本城镇化与三次资本循环40-44
  • 2.3.2 新帝国主义的资本逻辑与领土逻辑44-48
  • 第三章 中国资本城镇化48-62
  • 3.1 资本进程三阶段理论48-49
  • 3.2 资本城镇化49-61
  • 3.2.1 空间商品化与市场化49-52
  • 3.2.2 城镇化的空间生产52-54
  • 3.2.3 土地财政与城镇化的资本循环54-56
  • 3.2.4 资本逻辑与利益博弈56-59
  • 3.2.5 城镇化危机的涌现59-61
  • 3.3 资本空间化后果分析61-62
  • 第四章 社会空间分异62-70
  • 4.1 中国分级城市体系62-64
  • 4.2 城市内部社会空间分异—以北上广为例64-69
  • 4.2.1 城市总体社会空间分异64-67
  • 4.2.2 居住社区社会空间极化67-69
  • 4.3 总结69-70
  • 第五章 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对策70-79
  • 5.1 重建城镇化的资本循环70-73
  • 5.1.1 破除城乡二元体制70-72
  • 5.1.2 合理引导资本流动与转移72-73
  • 5.2 合理解决空间分异73-77
  • 5.2.1 完善城乡住房和公共服务保障体系73-75
  • 5.2.2 注重居住与就业平衡75-76
  • 5.2.3 尝试混合居住空间76
  • 5.2.4 统筹城乡规划76-77
  • 5.3 加快网络社会建设步伐77-79
  • 结束语79-80
  • 致谢80-82
  • 参考文献82-86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城镇化道路千万条发展非公经济第一条[J];领导决策信息;2003年22期

2 颜如春;中国西部多元城镇化道路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09期

3 ;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03期

4 湛志宏;覃宇环;;广西城镇化道路研究[J];广西城镇建设;2008年10期

5 ;黑龙江召开省委常委会 强调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J];城市规划通讯;2013年24期

6 杨贺;王长海;李新殿;;浅谈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J];现代交际;2014年03期

7 蔡书贵;;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J];共产党员;2005年11期

8 杨东平;;新型城镇化道路对教育的挑战[J];基础教育论坛;2013年Z2期

9 刘学敏;对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理论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12期

10 胡永红,迟志武,黄明华;总体预期,分期发展,合理布局──关于固原县域城镇化道路的思考[J];规划师;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晓航;;贵州城镇化道路选择[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一星;;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刍议[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丁志刚;;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研究和探索——以拉萨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周元;孙新章;;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与对策[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5 陈光庭;;城乡一体化——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A];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城市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6 郑爱;;城市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A];山西省第七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7 陈瞻;黄亚平;周敏;张忠伟;张吉勇;;中部地区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道路与实施策略——以湖北省随州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8 李昌荣;黄宗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A];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党的十六大经济理论与加快广西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学者 杨健;“临港新政”对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启示[N];东方早报;2013年

2 记者 徐飞鹏;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N];北京日报;2013年

3 朱志华 福建省顺昌县人民政府县长;县域层面的城镇化道路怎么走[N];中国改革报;2013年

4 黄州区委书记 余友斌;坚持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N];黄冈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宋江云;新桥城镇化道路“既可复制,也不可复制”[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6 咸阳市委党校 王敏鸽;走科学健康的新型城镇化道路[N];陕西日报;2013年

7 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 潘海生;新型城镇化道路应该怎样走[N];学习时报;2013年

8 天津师范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刘景华;欧洲农村城镇化道路的历史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乔瑞民;走出具有佳木斯特色的城镇化道路[N];佳木斯日报;2013年

10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推动我国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好飞;中国农村城镇化道路的战略选择[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2 郭晶;湖北省城镇化道路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3 程兴田;我国城镇化道路与中心镇建设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孙晓芳;苏南地区走资源节约型城镇化道路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王前福;中国人口小城镇化道路与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6 赵涛涛;统筹城乡背景下的重庆城镇化道路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都超飞;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视角下中国城镇化道路[D];江南大学;2016年

8 李凌;关于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思考[D];郑州大学;2004年

9 吴素兰;空间理论解读《德伯家的苔丝》的异化[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10 李婧;胡锦涛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视角下中国城镇化道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63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4063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f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