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联系强度的哈长城市群城市网络格局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4 11:03
本文关键词:基于城市联系强度的哈长城市群城市网络格局研究
【摘要】:经济发展全球化、信息网络覆盖化、交通方式便利化为城市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做到了动态和实时、实现了扁平和可达。传统的等级体系和规模分布的理论思维和研究方法已不能完全解读现时城市之间联系的问题,体现城市之间协调、分工、互补关系的城市网络研究成为国家和地区战略发展的组成部分。城市网络的研究愈发重要。本文以哈长城市群作为研究区域,选取2013年、2015年百度指数的用户关注度数据和2016年城际客运交通班次数据,以及人口总数、经济总量等数据,采用百度指数、相对效率指数、绝对效率指数、定量与定性结合进行系统分析,使用ArcGIS软件直观表达城市网络空间结构,从百度指数和城际客运交通流双重视角研究分析哈长城市群城市网络特征。运用线性回归模型综合分析城市网络格局影响因素。最后,从优化空间发展格局、加强互联互通建设、促进经济互补发展、打破行政藩篱制约、培养高素质实用人才、提高城市化整体水平方面提出了哈长城市群城市网络格局优化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哈长城市群城市网络处于不断变化、快速发展阶段。哈尔滨、长春是城市网络核心,城市网络层级、结构总体稳定。哈尔滨仍是放射状城市主干网络核心且与吉林相连、仍是“折角型”城市骨架网络的“折角点”。2.哈尔滨、长春是哈长城市群中黑、吉两省域内2013年信息流强度中心。黑龙江省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绥化;吉林省长春、吉林、松原城市间联系更为紧密。从2013年相对人口总数效率指数得,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绥化各城市间和对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而言的牡丹江;对牡丹江、绥化而言的大庆;对长春、吉林、四平、松原、延边而言的辽源;对长春、四平、松原、延边、辽源而言的吉林;对长春、吉林、四平而言的松原,这些城市每万人产生关注度更高,带来信息量更大,城市更具发展潜力和信息流动活力。大庆、牡丹江、辽源人均信息流动性更强。从2013年相对生产总值效率指数得,对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绥化而言的齐齐哈尔、牡丹江、绥化;对哈尔滨、绥化、牡丹江、大庆而言的齐齐哈尔;对长春、吉林、四平、松原、延边而言的辽源;对延边而言的牡丹江;对松原、辽源而言的吉林;对长春、吉林、松原、延边、辽源而言的四平;对长春、四平而言的松原;对吉林、四平而言的延边,这些城市每亿元所产生的信息量较多,即单位经济总量所对应的信息流量较大,信息流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从2013年绝对人口总数效率指数得,主干网络(齐齐哈尔、绥化除外)中城市每万人产生信息量较大,对其他城市吸引力较强;辽源内部活力、吸引力较明显。从2013年绝对生产总值效率指数得,齐齐哈尔、牡丹江、哈尔滨单位经济总量所产生的信息流量较大,对信息流量的贡献较大,绥化、四平、吉林、长春、松原、延边、辽源较适中,大庆最少。3.哈长城市群城市网络具有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异特征、联系方向的空间组织特征、联系节点的空间结构特征。联系强度走势与“哈大齐牡”、“长吉图”两大经济发展带和哈长城市群发展主轴基本吻合。哈尔滨、长春是网络联系强度最大城市,连接和影响整个城市网络。局部中心城市对周边卫星城市影响更加明显。联系方向明显指向哈尔滨、长春城市网络核心城市,集聚作用显著;县级市跨界联系并不显著,局部区域各县级市联系方向指向中心城市较为明显和普遍。联系节点呈现双核心—边缘分布的层级结构特征和差异化的属性结构特征。4.在本研究中,地区生产总值、互联网宽带用户数、普通高校学生数、移动电话用户数对城市网络联系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城市网络格局产生影响;城市人口总数、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地区GDP比重、公路里程对城市网络联系强度有一定影响;第二产业产生总值占地区GDP比重、交通密度、非农业人口比重对哈长城市群城市网络格局影响研究仍具分析揭示作用。
【关键词】:哈长城市群 城市网络 联系强度 结构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7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第1章 绪论12-15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13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13-14
- 1.2.1 研究内容13-14
- 1.2.2 研究方法14
- 1.3 技术路线14-15
- 第2章 城市网络相关概念、研究基本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综述15-23
- 2.1 城市网络相关概念15-16
- 2.1.1 城市网络15
- 2.1.2 百度指数15-16
- 2.2 城市网络研究基本理论16-18
- 2.2.1 点轴理论16
- 2.2.2 中心地理论16
- 2.2.3 增长极理论16-17
- 2.2.4 中心—外围理论17-18
- 2.2.5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18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18-23
- 2.3.1 国外研究综述18-20
- 2.3.2 国内研究综述20-23
- 第3章 基于城市联系强度的哈长城市群城市网络格局研究23-47
- 3.1 研究区域23-24
- 3.2 研究数据来源24
- 3.3 基于百度指数的哈长城市群城市网络特征分析24-37
- 3.3.1 理论与模型24-27
- 3.3.2 哈长城市群城市网络层级特征27-28
- 3.3.3 哈长城市群城市网络结构特征28-31
- 3.3.4 哈长城市群城市网络的相对效率指数分析31-36
- 3.3.5 哈长城市群城市网络的绝对效率指数分析36-37
- 3.4 基于城际客运交通流的哈长城市群城市网络特征分析37-44
- 3.4.1 数据获取及整理37-38
- 3.4.2 哈长城市群城市网络联系强度空间分异特征分析38-41
- 3.4.3 哈长城市群城市网络联系方向空间组织特征分析41-42
- 3.4.4 哈长城市群城市网络联系节点空间结构特征分析42-44
- 3.5 小结44-47
- 第4章 哈长城市群城市网络格局影响因素47-53
- 4.1 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及模型构建47-48
- 4.2 回归结果分析48-51
- 4.3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51-52
- 4.3.1 共同影响因素分析51-52
- 4.3.2 其他影响因素分析52
- 4.4 小结52-53
- 第5章 哈长城市群城市网络结构优化对策建议53-58
- 5.1 优化空间发展格局加强“两横多纵”的城市网络联系53
- 5.2 加强互联互通建设拓展城市联系的基础通道53-54
- 5.3 促进经济互补发展增强城市联系的内在动力54-55
- 5.4 打破行政藩篱制约建立城市联系的制度保障55
- 5.5 培养高素质实用人才发挥城市联系的人才优势55-56
- 5.6 提高城市化整体水平增强城市联系的持续动力56-58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58-61
- 6.1 结论58-59
- 6.2 讨论59-61
- 参考文献61-6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65-66
-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世界五大城市群[J];国土经济;2003年11期
2 刘伯光;成都不能成为城市群的局外人[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3 王彦武;中原城市群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州学刊;2004年05期
4 许叔明;刘静玉;;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分析[J];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张清平;王运宝;;谁绊了城市群的脚[J];决策;2006年08期
6 王召东;樊俊锋;;中外城市群发展及其对中原城市群的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欧阳\,
本文编号:791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791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