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保险论文 >

我国商业银行外源性融资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5-03-03 12:57

章书婷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外源性融资  资本充足率   资本安全

一、外源性融资

外源融资是指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随着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改革与上市,我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商业银行外源融资已成为商业银行扩充资本、控制风险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外源性融资现状与发展趋势

5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年平均增长率达20%,资本消耗年平均增长则高达25.8%,商业银行通过外源性融资方式补充资本约1.33万亿元。伴随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银行表内资产扩张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补充资本压力,所以外源性融资成了逐渐成为抢手的融资方式。

而在2012年,由于中国银监会发出的关于对银行资本更为严格的要求,诸如,在对于商业银行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工具方面,要求其“必须含有减记或转股的条款”。据此,银行若按之前发行次级债的条款将达不到充实资本金的目的。所以在2012年末,我国商业扎堆开始密集发债,如建设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布公告称,相关监管部门近日已批准该行在银行间市场公开发行不超过230亿元次级债券。而在沪深两市上市银行中,还有农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披露了次级债券发行计划,农行、招行和华夏分别拟发行500亿元、230亿元和100亿元的次级债券。

201311日《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中国银行业面临着更强的资本约束,银行家对资本工具创新表现出来浓厚的兴趣,在资本补充方面,“内源性融资”仍是目前银行家们的首要选择。在“外源性融资”,银行家更多地选择“定向增发”和“发行次级债”等较为传统的资本补充工具,也从侧面反映出新型资本工具创新仍待进一步发展。

三、导致目前外源性融资现状的原因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的融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相对于以前直接股权融资补充核心资本,更多的银行开始选择二级资本工具方式进行融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定义的二级资本属于银行的次级资本,包括未披露准备金、一般损失准备金、丛属有期债务、债权和股权混合资本工具和次级长期债券等。二级资本融资主要为债权性质,某些项目也具有债权股权混合性质。《巴塞尔协议》规定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在资本中的比重不超过50%,《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二级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而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多以股权方式再融资,以二级资本融资较少,但二级资本方式融资程序相对更加简便,因此,商业银行选择二级资本融资具有更易于被行政监管通过的发行效率优势。

与此同时,人们预期准入管制放松将导致银行业竞争加剧、垄断利润趋降等担忧,也影响银行股走势,最近国务院下发的“金十条”,就明确宣布放松民间资金进入银行业的准入管制,民间资本可以发起设立包括农商行等在内的特定类型的金融机构。应对行业与自身规模的扩张,部分银行希望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先机,而通过外源性融资正是商业银行可以选择的最快的扩大再融资方式。

四、商业银行外源性融资的风险

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真实储蓄率下降,以及金融开放逐渐对垄断收益的打破,尤其是利率改革对净利差的收窄,市场既无法承载银行巨额融资以支持信贷高增长的格局,而且信贷高增长实际上又使经济风险过度淤积银行体系,进而加剧风险敞口,导致市场对其估值不断下沉,进而牵制其外源性融资。

过度的外源性融资,会让我国商业银行对资本市场产生过度的依赖。我国政府在对银行存在“银行不能倒”的隐性保险,导致银行倾向于过度承担风险,为了达到监管机构要求的基本资本充足率限制,更多地倾向依赖从资本市场上获得融资,而减少了依靠其自身经营过程中获得的利息收入作为扩大融资的方式。这样将会给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带来较大的风险,而银行也会陷入“融资扩张再融资再扩张”的恶性循环。

五、应当如何避免外源性融资带来的风险

笔者认为商业银行亟需走出融资-补充资本金-扩充信贷-再融资的这种恶性循环模式。这就需要管理层加快金融市场的对内外开发,以打破垄断,倒逼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转型升级,促使银行改变过度依靠利息收入的单一收入结构,银行想要获得稳定盈利,,必须转变业务增长模式,大力开拓资本节约型的中间业务,根据自身情况明确市场定位和业务定位,寻找适合自身的业务发展模式,培养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加商业银行利润,增加留存收益,增加内源性融资所占比重。但同时,外源性融资这种新融资方式也应当在严格监管的情况下得以适当鼓励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晓伟.新巴塞尔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2011(23)



本文编号:160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160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9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