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保险论文 >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5-03-09 10:56

闫莎 内蒙古伊金霍洛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信贷风险伴随着商业银行经营,在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中,对信贷风险的进一步认识、管理和控制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也是应对市场竞争和适应新形势的必然选择。在本文中着重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贷风险成因,并提出怎样对其进行管理、防范和控制具体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银行、信贷风险、对策

在银行业务的经营过程中,信贷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在银行追求效益最大化和商业化经营的今天,对信贷风险的全面认识以及如何防范,已经成为当前银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信贷风险成因解析

(一)内因:商业银行存在着制度上的缺陷

1.信贷管理责任不明确

商业银行缺乏效益整合管理的理念和信贷风险的机制。主要表现在信贷管理中严重的缺乏明确的激励约束制度和权利责任制度,当激励不足时,信贷人员则会无心工作,当激励过分时则很容易导致他们铤而走险。同时,当出现贷款问题时,责任往往是由信贷委员会的集体负责制度来承担,虽然人人都有责任,但是又没有具体的某一个人来承担责任,也就无从下手去追究责任,并且片面的去追求信贷资产的质量,从而导致信贷业务的萎缩;或者是对贷款盲目的发放,并不重视信贷风险,从而导致不良贷款率持续走高。

2.信贷风险制度执行不力,存在制度流于形式的问题

一是贷前调查作为银行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在贷款之前,银行的信贷人员并没有对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轻易的运用和采信企业所提供的报表数据;二是贷后调查作为银行风险控制的主要环节,并没有坚持对贷款企业进行后续管理,对于企业的真实情况也不了解,从而导致贷款预警机制的失灵;三是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直观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监控信息体系太过于复杂和繁琐,操作起来太麻烦。

(二)外因:经营环境风险因素多,制约强度大

1.政府信贷风险的客观存在

所谓政府信贷风险指的是以政府的信用为向导,银行发放贷款的对象是政府或者是与政府有关系的企业,银行因为政府的行为而面临着坏账的风险。它以市场化的形式出现,在信贷关系上,银行和政府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政府的行为与信贷风险的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企业财务报表失真及集团客户关联交易问题突出

当前银行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并不真实,从而导致银行评估失效。在财务报表的审查方面,尤其困难的是上市公司,因为上市公司是部分上市,因此现金的流动状况并不能说明问题,并且他们与集团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和交易,而集团公司在进行融资时,往往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从而形成覆盖上市公司、保险、银行以及证券的较为复杂的企业族群。这种多元化集团的跨领域运作,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介机构、监管机构以及公众监管的难度。而一旦出现问题,则会加大银行的贷款风险。

二、应对措施探讨

(一)逐步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制度

银行在控制消费信贷风险时,应该将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作为基本前提。将当前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在银行的内部先建立一个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并且加快与国内各个金融结构之间互相交换信息制度的建立脚步;第二步是由中央银行牵头建立一个股份制个人征信公司,与劳动管理部门、金融结构、企事业单位以及政法部门等相联合,对个人的犯罪、信用以及收入等进行收集,并整理成册,用来评估个人信用等级,在金融机构发放消费信贷时,为其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

(二)加强贷后管理,完善信贷全过程风险控制

1.规范贷后管理程序和内容

贷后管理主要包括发放贷款或者是发生其他信贷业务之后的风险预警、客户维护、账户监管、贷款风险分类、贷款回收以及贷后检查等。从信用发生到收回银行必须建立一套科学、严格、规范的管理程序,对各个环节的要求和内容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督促考核制度的建立,从而为贷后管理程序明确、要求具体以及内容规范提供保障。

2.明确贷后管理职责

明确风险资产管理部门、信贷管理部门、客户部门以及审计、法律、监察、财务等各个部门的职责,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管理合力的形成,避免出现问题时,各个部门互相推脱责任。合理协调管理行与经办行贷款之后的管理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齐心协力将贷后的管理工作做好。

3.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设定科学、合理、有效的风险预警信号,对贷后检查的内容和频率进行规范,在发现客户具有潜在的风险之后,迅速通过风险预警机制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最有效、最适合的风险化解措施,从而为信贷资产安全提供最大限度的保障。

(三)对集团客户授信风险进行综合化的管理

1.抓源头

银行应该对集团客户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全面准确的收集客户的资料,将集团客户内部的关联理顺,从而为授信信息的确定和集团客户的准确判定提供保障。综合评价客户公司的经营业绩、治理结构、行业发展以及财务制度等方面,将管理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产权明晰的优质客户纳入授信视野。

2.抓流程

将监督管理始终贯穿于授信业务的全过程中,将重贷前轻贷后的点式管理转变为前后并重的全流程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对集团客户的财务活动的监控以及财务信息的收集,实现对客户重要资金的全方位掌控。

3.抓硬件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应该将电子化建设进一步的提高,抓紧时间汇总客户的综合信息,实现客户信息在全系统内的共享,上下联动的综合化、立体型管理。通过电子化建设,可以将全系统的授信业务的贷后管理、前期调查、审查审批、业务分析、复查复核、贷款发放等环节纳入标准化的管理程序,从而推动全程电子化控制授信业务操作流程的实现,有效的解决授信业务中信息不符的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贷风险始终伴随着商业银行经营,银行只有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才能更好的防患于未然,从而实现稳健经营。

参考文献:

[1]韩光道.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及其借鉴[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5

[2]刘华.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2

[3]李先莉.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探讨[J].资本运营,20134



本文编号:170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170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e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