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保险论文 >

论商业银行适度负债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15-03-09 10:06

摘要:现在很多商业银行内部非常重视资产的风险管理,却忽视了对负债的风险管理,而负债业务的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整个经营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过于扩张,高流动负债比重过大,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不协调,就很可能导致资金的周转不灵,进而发生对商业银行的挤兑,并可能造成公众的心理恐慌及连锁反应。这样轻则严重损害银行的信誉,重则引发银行的危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既要加强资产风险管理,也要加强负债风险管理。

关键词:商业银行   适度负债  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在金融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经营状况也决定了一个国家金融系统运行、盈利的能力。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其中负债业务为资产业务提供资金来源,从而使银行实现通过发放贷款实现收入的盈利目的。因此,即使负债将会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但是没有适度负债的银行也是无从盈利的。

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业务,其构成主要包括存款负债,借入负债和其他负债三大部分。银行负债的主要作用:(1)银行吸收资金主要来源;(2)银行开展资产业务、中间业务的基础;(3)银行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的渠道;(4)银行竞争的焦点。存款业务占据了银行负债业务很大的比重。所谓存款是指银行吸收社会暂时闲置资金的信用活动,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负债业务。大部分的银行存款为核心存款,其利息成本较低而且相对比较稳定,不易出现波动,是教委稳定的资金来源。20世纪7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一是存款负债的比重在降低,非存款类资金来源比重逐步上升:二是存款中定期存款比重上升,活期存款比重下降。这两个变化一方面使银行的资金来源稳定,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负债结构的改变导致成本的提高,使商业银行不得不经营风险更大的投资和贷款。

商业银行主要的借入负债包括:同业拆借和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融通,主要用于维持日常性的资金周转,是商业银行为解决短期资金余缺,调剂法定准备金头寸而融通资金的重要渠道。向中央银行借款主要是通过再贴现和再贷款两种方式实现的。

在实际经营中,商业银行面临的分风险有很多。

信用风险,指贷款得不到偿还的可能性,或由投资质量恶化,造成违约,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是指市场上的利率和汇率变化引起的银行资产价格变化,从而造成资产贬值损失的可能性。它基本上市由资金的供求决定的,是一种市场风险。在银行业务中,这种分贡献是很难完全避免的。

流动性风险,是指因银行的支付能力不足所造成的风险。银行的流动性需要主要来自存款的提取和贷款的需求,银行不能完全掌握这种提取和需求,非预期的提取和非预期的需求会造成银行的支付能力不足。

资本风险,之银行资本金过少,因而缺乏承担风险损失的能力,缺乏对存款及其他负债的最后清偿能力,从而使银行的安全受到威胁。资本风险对银行能否正常经营有着重要影响。

操作风险,是指银行业务经营中存在的营私和盗窃的风险。这些风险都是因管理不善造成的,只要加强管理师有可能避免的。

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其中安全性是前提。鉴于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经营,迫使他们不得不经营风险较大的投资。因此,商业银行要进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指面临风行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以减少风险负面影响的决策及行动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现实生活中的风险因素越来越多。无论企业或家庭,都日益认识到了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人们想出种种办法来对付风险。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风险管理一条总的原则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保障。

    保持适度负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分散风险。控制负债的总量。在存户对银行失去信心或市场利率差明显超过银行利率时,大额存款或者普通存款的集中提取则又可能是银行陷入困境,即产生流动性风险。因此,银行应该报留部分存款,以应对客户提款的需要,一面出现信用问题,发生挤兑。不仅如此,银行还要控制负债的结构。对同一借款人规定贷款限额,不要把过多的资金投放在同一借款人身上,以限制风险。也就是说,要把银行的资金带给更多的人以分散风险。

同时,减少风险。保持资产与负债对应平衡。通过两者总量的对应,到期日的对应和利率差结构的对应,是利率波动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基本相等。保持资产与负债平衡,可降低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等。

转移风险。可以对存款进行保险。当银行资产受到损失不能清偿对存款人的债务是,保险公司要负责赔偿,于是银行风险便转移到了保险公司。还可以利用元气未回市场和金融求偶市场进行套期交易,利用互换交易是茶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等,可将风险转移给对方,从而保证自身的利益。

参考文献:

[3]李雯,,徐焕章.上市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会月刊,20115

[4]姚维刚.人民币存款计结息办法的变化及其影响[J].南方金融,20065



本文编号:170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170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e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