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选择”困局与“新农保”财政补贴激励机制设计
[Abstract]:Under the principle of voluntary choice of grade payment, farmers generally choose the lowest payment level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surance, which makes the "new rural insurance" system suffer from the problem of adverse selection. Aiming at the two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farmers' ability to participate in insurance payment and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financial subsidy, From two dimensions of provincial area and different income group, we find that the key factor to induce adverse selection behavior is not farmers' ability to pay for insurance.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ject investment income model,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one size fits all" and "differentiation" financial subsidy incentive mechanism on the rate of return of each payment grade, which shows that both of them have negative incentive effects. It shows that the current incentive mechanism of financial subsidy induces and exacerbates the problem of adverse selection. The elimination of adverse selection is a gradual process. In the short term, we should set up a reasonabl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financial subsidy, change the quota subsidy system into a ratio subsidy system, and in the medium and long term, we should continue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nd adopt the principle of "compulsory participation in insurance" in good time.
【作者单位】: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F842.6;F323.8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明静;;农户参加新农保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安徽省蒙城县立仓镇的调研[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2 郭于华;“道义经济”还是“理性小农” 重读农民学经典论题[J];读书;2002年05期
3 邓大松;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精算模型及其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10年05期
4 程昕;王国辉;陈阳;高静华;项溪媛;;新农保缴费问题的研究——基于阜新市彰武县4个乡镇的新农保调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年06期
5 陈荣卓;颜慧娟;;农民眼中的“新农保”:认知、意愿与评价——基于湖北省4县763位农民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毕红霞;薛兴利;;财政支持农村社保的差异性及其有限责任[J];改革;2011年02期
7 李珍;王海东;;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下降机理与政策意义[J];人口与经济;2010年06期
8 穆怀中;闫琳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决策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研究;2012年01期
9 钟涨宝;李飞;;动员效力与经济理性:农户参与新农保的行为逻辑研究——基于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街的调查[J];社会学研究;2012年03期
10 林义;;破解新农保制度运行五大难[J];中国社会保障;2009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覃双凌;林祖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广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2 张海川;郑军;;2001~2009: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适度水平研究[J];保险研究;2011年07期
3 吴玉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行为主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11年10期
4 陈爱如;顾梦洁;;阻抗与前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的逆向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封进;郭瑜;;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支持能力[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6 杨新华;孙海波;;农户家庭消费行为的多视角分析[J];西部论坛;2010年03期
7 王思琦;;在村庄与国家之间:论施坚雅中国传统市场研究[J];东方论坛;2008年02期
8 薛惠元;;对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反思[J];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02期
9 张鼎如;邓小平的农民观探微[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林梅红;;探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J];改革与开放;2010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金铮;;问题意识: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史研究的起点[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何晖;;中西部地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风险识别——基于湖北省13个试点地区的考察[A];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三卷)[C];2011年
3 成志刚;曹平;;中部地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湖南省试点县数据的分析[A];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四卷)[C];2013年
4 何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民满意度评价[A];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四卷)[C];2013年
5 何晖;;新农保地方财政补贴风险识别与评估——基于湖北省13个地区的考察[A];第四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曾凡斌;;中国公民互联网政治参与的案例、特点与影响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中国公民互联网政治参与的案例、特点与影响分析[A];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传林;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自农户视角观察[D];西北大学;2011年
2 华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财政支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王章华;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健;中国城镇企业“老人”“中人”“新人”养老金水平协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张瑞书;农村养老保险激励机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6 王保宁;气候、市场与国家:山东耕作制度变迁研究(1560-1960)[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郑军;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贺书霞;农民社会保障供需均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沈诗杰;我国城市养老保险现状及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徐秀丽;面向穷人的农业科技政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兰;不交易的“交易者”:广西隆安县南圩镇亥日的牛中[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陈琅;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效果评价[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颖;山东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4 刘海军;战后苏南“二五减租”的困境(1945-1949)[D];南京大学;2011年
5 郭明艳;农民就业行动中的行为逻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芝;经济发达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执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丽;“村落共同体”的实践逻辑与居民的非对抗性抵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静;被征地农民“种房子”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韩晓建;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10 张娟;我国农村居民参加新农保的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真真;杨杰;吴平;;城郊农户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成都市金堂县的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2 罗遐;舒仁美;;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褚福灵;养老保险金替代率研究[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褚福灵;;论养老保险的缴费替代率与待遇替代率[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薛惠元;王翠琴;;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的养老保险制度成本比较——基于养老保险收支平衡数理模型[J];保险研究;2009年11期
6 李晓云;范冰洁;;山东淄博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7期
7 刘昌平;谢婷;;基金积累制应用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06期
8 石绍宾;樊丽明;王媛;;影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因素——来自山东省入户调查的证据[J];财贸经济;2009年11期
9 王军;;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成就与展望[J];财政研究;2010年08期
10 陈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的初步探讨[J];当代经济;2009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 汪泽英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何平;[N];工人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一玲;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晓齐;杨健奎;;基于价值战略构建激励机制[J];企业管理;2007年12期
2 马志飞;郭琴;;煤炭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设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半月);2008年03期
3 李理;吴璐;袁雄;;主权财富基金的激励机制设计探究——以中投公司的激励机制设计为例[J];大众商务;2009年14期
4 肖斌;设计激励机制应注意的问题[J];财会月刊;2001年06期
5 颜爱民,李莉;知识员工的激励机制设计及效用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6 陈海声;曹晓丽;钟琳;;企业R&D人员的激励机制设计与业绩评价指标[J];企业经济;2006年08期
7 杨春华;;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设计——基于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现状实证研究的探讨[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11期
8 王志亮;;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知识型企业激励机制设计[J];中国市场;2008年48期
9 孙多青;马晓英;俞百印;张丽涛;;多零售商参与下的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08年12期
10 王艳红;;境外寿险个人代理激励机制设计对我国的启示[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钢;王兰;;关于如何抑制创业板市场发生逆向选择的制度分析[A];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下)[C];2002年
2 董敏慧;;企业知识管理中如何设计激励机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黄国石;;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分析[A];2002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先甲;张柳波;;低碳约束下实验区政府的激励机制设计[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黄国石;;保险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分析[A];2001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李亚东;;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激励机制研究[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7 曹夕多;;国家助学贷款市场与信息不对称[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杨世坚;陈韬;;保留效用类型依存的逆向选择问题的研究[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赵建;;委托代理模型下国有煤矿经理激励机制设计[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邓林;夏远强;;IT服务声誉与监督研究[A];信息经济学与电子商务:第十三届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锐;银行激励机制设计应先去行政化[N];中国企业报;2006年
2 刘锐;银行激励机制设计先去行政化[N];证券时报;2006年
3 佚名;智猪博弈与激励机制设计[N];人民日报;2003年
4 吴汉洪邋李建伟 陈维;教育文凭: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次优选择[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5 胡文政;为什么有人敢不讲信用[N];检察日报;2003年
6 梁小民;有公正才有效率[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7 李正图;企业集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设计[N];中国企业报;2006年
8 万联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张士伟;股改使股价波动程度显著下降[N];中国证券报;2006年
9 郭建鸾;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与产业集群作用[N];光明日报;2006年
10 闫晓华;新形势下做好券商员工激励工作的思考[N];山西经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玲;保险中介委托-代理法律制度的激励性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2 徐延利;面向监督行为的独立董事激励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3 罗倩文;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合作行为及激励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郭彬;循环经济评价和激励机制设计[D];天津大学;2005年
5 宋伯庐;基于均衡利益的国有企业高管人员激励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樊斌;非合作博弈条件下企业内部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刘群慧;单元组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祝建军;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定价与激励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王君萍;风险投资中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10 刘美彦;激励视角下的政府绩效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清华;基于HF电子企业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07年
2 王晓莉;关于我国当前建立反洗钱激励机制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8年
3 林喜荣;初创时期的中小企业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刘伟元;KS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5 王微;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激励机制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6 王磊;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7 张英磊;制造企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8 黄宁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激励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9 马小勇;杰邦公司研发人员激励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10 金海璇;吉林华鼎集团经营管理层分红型虚拟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设计[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26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2426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