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保险论文 >

我国养老保障水平差异研究——基于替代率与相对水平的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19-06-20 19:33
【摘要】:本文在统一框架内,利用替代率和相对水平指标对我国各种养老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替代率还是相对水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提供的保障水平都是最高的,其次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最低的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而且,收入水平不同,各种养老保障制度间的差距也有所不同。收入水平越低,各种养老制度间的差距越小,收入水平越高,不同制度间的差距则趋于扩大。在制度设计上,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可以弥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所导致的差距。与OECD国家相比较,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提供的是一个较为合理的保障水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过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则过低。因此,其他养老制度应逐渐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并轨,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以发挥其第二支柱的补充作用。同时,我国养老保障水平的持续实现,需要一定的制度保证,即建立和完善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与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制。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substitution rate and relative level index are used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security level of various old-age security system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curity level provided by the old-age insurance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i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the old-age insurance of enterprise workers and enterprise annuity, and the lowest is the new rural old-age insurance, regardless of the substitution rate or relative level. Moreover, the income level is different, the gap between the various old-age security systems is also different. The lower the income level, the smaller the gap between various pension systems, the higher the income level, and the wider the gap between different systems. In system design, enterprise annuity, as the second pillar, can make up for the gap caused by the reform of enterprise employee pension insurance. Compared with OECD countries, the old-age insurance of enterprise employees in our country provides a more reasonable level of security, the old-age insurance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is too high, and the new rural old-age insurance is too low. Therefore, other pension systems should gradually merge with the old-age insurance of enterprise staff and workers, 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vigorously develop enterprise annuity and occupational annuity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supplementary role of its second pillar.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tinuous realization of the level of old-age security in our country needs a certain system guarantee, that is,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normal adjustment mechanism of pension and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pension fund.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CJY006) 国家自科基金项目(71173038)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青年学者培育计划的资助
【分类号】:F84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郑婉仪,陈秉正;企业年金对我国退休职工养老保险收入替代率影响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2 邓大松;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精算模型及其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10年05期

3 林东海;丁煜;;养老金新政:新旧养老保险政策的替代率测算[J];人口与经济;2007年01期

4 王晓军;赵彤;;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的省区差距分析[J];人口研究;2006年02期

5 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工资替代率敏感性研究[J];世界经济;2005年10期

6 王晓军;对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收入替代率的定量模拟分析[J];统计研究;2002年03期

7 王晓军;乔杨;;我国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待遇差距分析[J];统计研究;2007年05期

8 王亚柯;吕惠娟;;资产规模、覆盖率与替代率:国际视野的我国企业年金现状[J];改革;2012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华详;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付飞;李异;张健;;高龄老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3 张洪波;徐苏宁;;全球气候变化下低碳城市实现的规划途径[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4 杨辉;刘斌;;新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崔木花;;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循环经济规划研究——以安徽能源循环经济规划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汪少波;略论非合理性政府行为与政府成本刚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黄晓霓;;当前我国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王守敬;;对我国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几点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孟祥健;;新农村建设视域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郑家欢;吴志祥;;安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建一;;长三角循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常慧娟;;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合作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李雪;陈元刚;;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的区域障碍及策略研究[A];深化改革,稳中求进:保险与社会保障的视角——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2[C];2012年

4 滕吉文;阮小敏;张永谦;闫雅芬;;节能高效、减排低碳与责任和快速工业化及经济腾飞[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5 李毅;;民营房地产业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1(2003)[C];2004年

6 王娜;邱琦;;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推广与普及[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7 唐海龙;徐玉新;蒋高明;刘沙沙;张Pr;钟世霞;;化肥减施及秸秆过腹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8 郭雪松;邹娟;梁瀚文;刘俊新;;苕溪流域典型村落水污染特征调查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9 黄璜;;“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的我国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汪清蓉;;城市旅游业能耗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估算方法及深圳市实证分析[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董国强;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定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7 刘林;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8 罗力;信任和关系承诺对第三方物流整合与绩效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耀鹏;中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闫俊;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晓辉;基于DEA方法的农地利用效率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闫恒超;棉花纤维发育伸长期和次生壁加厚期数字表达谱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旭;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鹏;煤粉永磁强磁滤器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谭啸;湘中南地区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史玉岩;开发节地型居住小区的技术措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陈伟;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出口制造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策略新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商鹏鹏;我国个人破产制度之配套制度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瞿逸;我国经济转轨期民工荒问题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惠元;王翠琴;;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的养老保险制度成本比较——基于养老保险收支平衡数理模型[J];保险研究;2009年11期

2 邓大松,刘昌平;受益年金化:养老金给付的有效形式[J];财经科学;2002年05期

3 刘昌平;谢婷;;基金积累制应用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06期

4 徐颖;张春雷;;中国企业年金替代率水平研究——基于随机波动模型的分析[J];财贸研究;2009年02期

5 陈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的初步探讨[J];当代经济;2009年03期

6 黄贻芳;论中国养老社会保险的公平与效率[J];经济评论;2002年04期

7 陆解芬,朱玉林;对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的探讨[J];财会研究;2002年01期

8 徐颖;李晓林;;中国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水平研究述评[J];求索;2009年09期

9 游春;谢杰;;中国企业年金替代率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10 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工资替代率敏感性研究[J];世界经济;2005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婉仪,陈秉正;企业年金对我国退休职工养老保险收入替代率影响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2 贾隽;;中、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年22期

3 赵宇彤;;企业年金委托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的可行性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张新敬;宋世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替代率水平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年03期

5 李敏懿;;对中部地区的企业年金发展的建议[J];统计与决策;2007年11期

6 庹国柱,朱俊生;关于企业年金[J];中国保险;2003年07期

7 ;中国年金的基本现状[J];中国投资;2002年01期

8 陈胜敏;企业年金: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J];中国石化;2002年07期

9 王贞琼;中外企业年金制度的比较及启示[J];江汉论坛;2004年05期

10 朱飞;明天的奶酪——企业年金的历史、选择和运营模式[J];企业管理;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游春;谢杰;;中国新企业年金替代率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李亚敏;;企业年金与金融市场的协同发展范式:国际经验与中国的实践[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3 胡秋明;;论养老金制度的结构性改革与寿险公司的市场定位[A];变革中的稳健: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5[C];2005年

4 王一飞;;企业年金客服渠道建设与优化[A];中国保险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入选论文集(实务卷)[C];2010年

5 张ng康;;从补充养老保险到企业年金——集团公司企业年金制度的思考和建议[A];上海市烟草专卖局2007年度获奖论文集(经济管理类)[C];2007年

6 王春艳;;论商业养老保险与企业年金的协调发展[A];山东省保险学会2008年“改革·创新·提高保险竞争力”主题征文颁奖仪式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7 常珊;;商业养老保险与企业年金的协调发展[A];山东省保险学会2008年“改革·创新·提高保险竞争力”主题征文颁奖仪式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陈华良;贾蓓;;现行企业年金模式的受益人权益保护框架初探[A];变革中的稳健: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5[C];2005年

9 熊福生;;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一石三鸟”效应分析[A];改革开放三十年:保险、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挑战——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8[C];2008年

10 庹国柱;朱俊生;;关于企业年金几个问题的探讨[A];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保险与社会保障的角色——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4[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文西 记者 云晓;我市实现城镇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N];大连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程晖;没有免费的午餐[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3 记者 刘国锋;本市提前3年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N];首都建设报;2011年

4 殷鹏;企业年金引弓待发[N];中国证券报;2003年

5 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精算部 刘继学;企业年金方案的设计[N];工人日报;2009年

6 赵生章 王文征;中国企业年金发展机遇与挑战[N];证券时报;2009年

7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 杨长汉;企业年金该确定怎样的投资收益目标[N];上海证券报;2010年

8 ;企业年金:给力养老保障体系 构建和谐民生发展[N];重庆日报;2010年

9 记者 张鸣岐;“两险”参保缴费9月启动[N];天津日报;2009年

10 郑秉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年金摆脱税优困境的选择[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强;利益冲突视野下我国企业年金分配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辜毅;企业年金治理及其风险控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洪娟;企业年金受益人理论、模型及应用[D];东华大学;2012年

4 牛海;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动力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5 王强;中国企业年金监管体系制度构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6 杨怡;中国企业年金投资运作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张佩;中国企业年金全面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陈正光;我国基本养老保障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9 徐宏伟;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10 苏春红;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选择[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宇燕;我国企业年金的精算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张召力;企业年金的经济学分析及我国发展状况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3 蓝文斌;企业年金发展问题与解决路径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4 王昌军;我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范宇;企业年金计划发展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6 安颖;我国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7 窦霜;我国企业年金营利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西北大学;2010年

8 李心怡;中国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刘宁;企业年金投资策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10 雍厚申;我国企业年金投资管理及风险防范探讨[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034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25034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e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