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能力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2 11:54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们砥砺奋进、不断前行,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然而,在现阶段改革的进程中,中国政府所要面对的社会治理领域的难题也愈来愈多,特别是在公共服务方面。全民参保计划的持续推进,使得全民参保时代愈来愈近,传统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很难满足参保人复杂多元的需求,所以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是提髙业务经办效率,方便广大群众办事,让国家的惠民政策普惠到每个人的前提。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的水准对于社会保障体制的运营十分关键,然而从当下的情况来分析,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水平还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拥有大量的农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公共服务问题也复杂多元,因此提升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能力至关重要。2019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和发展如此迅速的网络技术,为我们提升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能力提供了无限可能。本论文的探讨主要是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其主要讲述了本选题的背景与探究意义以及目前研究的情况;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所运用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为内蒙古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的现状...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三)论文的创新性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社会保险
2.公共服务能力
3.社会保险公共服务
4.互联网+政务
(二)基础理论
1.新公共服务理论
2.整体政府理论
3.网络治理理论
二、内蒙古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能力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一)内蒙古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能力现状概述
1.通过五险合一经办模式实现了业务办理高效化
2.柜面经办服务实现了业务办理规范化
3.通过社区经办服务实现了业务办理普惠化
4.借助“12333”社保云服务实现了业务办理便捷化
5.借助集中、统一的经办系统实现了业务办理信息化
(二)内蒙古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取得的成效
1.全民参保计划顺利推进,精准推动参保扩面
2.全区统一信息系统,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3.“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公共服务供给日益丰富
4.“一窗式”柜员制建设,公共服务网络初具规模
5.全区社保服务“村村通”,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三、内蒙古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内蒙古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
1.从业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公共服务难以精细化
2.部门间信息不共享,公共服务难以协同化
3.信息化手段应用不足,公共服务难以便捷化
4.基层服务力量薄弱,公共服务难以均等化
(二)内蒙古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到位,服务理念滞后
2.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
3.对社保公共服务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
4.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四、国内外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的实践经验借鉴
(一)国外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建设的实践经验
1.英国简化社保申请程序
2.澳大利亚“中联模式”
3.美国的社保服务绩效反馈系统
(二)国内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的实践经验
1.北京“四级社保服务平台”,高效率、高质量的为民服务
2.浙江社保服务“最多跑一次”
(三)国内外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经验的启示
1.组织机构设置合理
2.充分、高效地应用先进信息技术
3.高度重视社保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五、“互联网+政务”背景下内蒙古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对策
(一)强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意识
1.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公务人员的公共服务能力
2.提高个性化、差别化社保服务的能力
(二)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
1.资源整合,加快建设不同专业部门的省级信息共享平台
2.业务部门间建设信息交换接口
(三)持续打造内蒙古“互联网+社保”品牌
1.丰富“互联网+社保”平台功能
2.提升“互联网+社保”平台用户体验
(四)完善健全公共服务保障机制
1.设立专项资金保障
2.加强专业人才培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 安媛媛. 知识经济. 2017(03)
[2]以大数据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J]. 唐任伍.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2017(01)
[3]基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浅析[J]. 姜厚余. 智能城市. 2016(12)
[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及建设措施[J]. 陈小勇. 长江丛刊. 2016(15)
[5]基于“智慧城市”模式化的人社系统信息化建设研究[J]. 贾育龙.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6(02)
[6]加快推进信息化人社建设问题研究[J]. 赵胜军. 改革与开放. 2015(14)
[7]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5(20)
[8]完善社会保险经办体制 提升经办管理服务效能[J]. 吴振亚. 劳动保障世界. 2015(S1)
[9]人社工作暖民心[J]. 何树江. 劳动保障世界. 2015(01)
[10]社保经办机构服务人次国际比较[J]. 唐霁松,郑永妍,贺小林. 中国社会保障. 2015(01)
本文编号:3536630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三)论文的创新性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社会保险
2.公共服务能力
3.社会保险公共服务
4.互联网+政务
(二)基础理论
1.新公共服务理论
2.整体政府理论
3.网络治理理论
二、内蒙古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能力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一)内蒙古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能力现状概述
1.通过五险合一经办模式实现了业务办理高效化
2.柜面经办服务实现了业务办理规范化
3.通过社区经办服务实现了业务办理普惠化
4.借助“12333”社保云服务实现了业务办理便捷化
5.借助集中、统一的经办系统实现了业务办理信息化
(二)内蒙古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取得的成效
1.全民参保计划顺利推进,精准推动参保扩面
2.全区统一信息系统,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3.“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公共服务供给日益丰富
4.“一窗式”柜员制建设,公共服务网络初具规模
5.全区社保服务“村村通”,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三、内蒙古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内蒙古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
1.从业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公共服务难以精细化
2.部门间信息不共享,公共服务难以协同化
3.信息化手段应用不足,公共服务难以便捷化
4.基层服务力量薄弱,公共服务难以均等化
(二)内蒙古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到位,服务理念滞后
2.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
3.对社保公共服务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
4.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四、国内外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的实践经验借鉴
(一)国外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建设的实践经验
1.英国简化社保申请程序
2.澳大利亚“中联模式”
3.美国的社保服务绩效反馈系统
(二)国内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的实践经验
1.北京“四级社保服务平台”,高效率、高质量的为民服务
2.浙江社保服务“最多跑一次”
(三)国内外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经验的启示
1.组织机构设置合理
2.充分、高效地应用先进信息技术
3.高度重视社保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五、“互联网+政务”背景下内蒙古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对策
(一)强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意识
1.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公务人员的公共服务能力
2.提高个性化、差别化社保服务的能力
(二)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
1.资源整合,加快建设不同专业部门的省级信息共享平台
2.业务部门间建设信息交换接口
(三)持续打造内蒙古“互联网+社保”品牌
1.丰富“互联网+社保”平台功能
2.提升“互联网+社保”平台用户体验
(四)完善健全公共服务保障机制
1.设立专项资金保障
2.加强专业人才培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 安媛媛. 知识经济. 2017(03)
[2]以大数据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J]. 唐任伍.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2017(01)
[3]基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浅析[J]. 姜厚余. 智能城市. 2016(12)
[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及建设措施[J]. 陈小勇. 长江丛刊. 2016(15)
[5]基于“智慧城市”模式化的人社系统信息化建设研究[J]. 贾育龙.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6(02)
[6]加快推进信息化人社建设问题研究[J]. 赵胜军. 改革与开放. 2015(14)
[7]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5(20)
[8]完善社会保险经办体制 提升经办管理服务效能[J]. 吴振亚. 劳动保障世界. 2015(S1)
[9]人社工作暖民心[J]. 何树江. 劳动保障世界. 2015(01)
[10]社保经办机构服务人次国际比较[J]. 唐霁松,郑永妍,贺小林. 中国社会保障. 2015(01)
本文编号:35366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3536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