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对员工职业行为的激励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3 10:34
本文关键词:企业年金对员工职业行为的激励研究
【摘要】:企业年金制度对员工职业行为影响的主要表现:首先能够减少员工的流动性。强化理论可以对此做出解释,即当员工减少流动而选择在一家企业终身工作时,他便可以得到一笔退休金,这就形成了一种正强化机制来留住员工。其次,企业年金制度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减少他们的偷懒行为,进而提高其劳动效率。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以及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此做出了解释。双因素理论认为企业年金同时具备保健功能和激励功能,运用到企业中就是同时具有稳定员工队伍和激励员工的作用。公平理论认为,员工倾向企业年金的公平分配,一旦员工认为企业年金金额差距过大,他们就会产生不满抵触情绪,从而抑制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企业年金不仅满足了员工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也满足的员工的荣誉需要,因此会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DB型企业年金计划和DC型企业年金计划对员工职业行为的影响有所不同,同DC型企业年金相比,DB型企业年金在吸引员工方面的弹性更大,更能减少员工的流动性。但是在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方面,二者的作用机制不同,,它所产生的激励效果不如DC型企业年金计划。 企业年金对我国员工职业行为的有效影响是可以抑制员工的流动性,对员工的职业行为影响失灵主要表现在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效果不大。一方面,在我国集体主义文化背景加上“落袋为安”思想的双重作用下,员工对加入企业年金计划的热情不高,进而影响企业年金效果的发挥。另一方面,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由于我国经济水平得到了提升,人们对于生理需要的要求同从前相比变得不再那么迫切,而是更加注重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企业年金主要满足的是员工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在当前的背景形式下,企业年金的激励功能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另外,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理念的改变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同从前相比产生了很大的不同,而我国目前尚未改变同企业年金相挂钩的绩效衡量标准,可能会造成员工得到的企业年金同他所付出的努力并不一致的情况,这样就扭曲了企业年金对员工激励效果的发挥。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完善首先要实行雇主缴费的DC型企业年金计划,在坚持DC型企业年金计划总体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由雇主全部缴费,以同我国员工保守的金钱观相适应,最大程度发挥企业年金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其次,改变现有的参保人员范围,提高员工加入企业年金计划的门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以此来获得加入企业年金计划的资格。再次,要完善企业年金同绩效挂钩制度。最后,要完善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制度。
【关键词】:企业年金 职业行为 激励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42.629;F272.9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0
- 1.1 本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0-12
- 1.2 本选题的既有相关研究考察12-16
- 1.2.1 企业年金的激励功能的国内外研究12-14
- 1.2.2 企业年金对员工职业行为影响的国内外研究14-15
- 1.2.3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15-16
- 1.3 本选题的基础概念与理论考察16-18
- 1.3.1 基础概念16
- 1.3.2 激励理论16-18
- 1.4 本选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8-19
- 1.4.1 研究思路18
- 1.4.2 研究方法18-19
- 1.5 本选题的创新之处19-20
- 第2章 激励理论在薪酬福利中的应用与不足20-25
- 2.1 激励理论在薪酬福利中的应用20-23
- 2.1.1 公平理论20-21
- 2.1.2 需要层次理论21
- 2.1.3 双因素理论21-22
- 2.1.4 强化理论22-23
- 2.2 激励理论在薪酬福利应用中的不足23-25
- 2.2.1 激励理论具有文化背景上的局限性23-24
- 2.2.2 激励理论具有时代背景上的局限性24-25
- 第3章 激励理论视角下企业年金对员工职业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1625-31
- 3.1 企业年金对员工职业行为产生的具体影响及理论解释25-28
- 3.1.1 企业年金会对员工的流动性产生影响25-27
- 3.1.2 企业年金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激励作用27-28
- 3.2 DB 型企业年金和 DC 型企业年金对员工职业行为影响的比较28-31
- 第4章 我国企业年金对员工职业行为的影响31-36
- 4.1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31-32
- 4.2 我国企业年金对员工职业行为的影响32-36
- 4.2.1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可以有效抑制员工的流动性32-34
- 4.2.2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不足34-36
- 第5章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建议36-40
- 5.1 实行雇主缴费的 DC 型企业年金计划36-37
- 5.2 提高加入企业年金计划的门槛37-38
- 5.3 完善企业年金同绩效挂钩制度38
- 5.4 完善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制度38-40
- 第6章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4
- 致谢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玲;;确定缴费企业年金计划的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分析——兼评企业年金选择效应理论[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胡秋明;;企业年金的人力资源管理效应及其理论解释[J];财经科学;2006年10期
3 阎建军;;DB型企业年金制度比较和对中国的启示[J];财贸经济;2009年11期
4 朱青;论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与完善证券市场的关系[J];财贸经济;1999年08期
5 孙华平;;企业年金制度中的DB与DC管理模式比较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12期
6 刘云龙,姚枝仲,傅安平;中国企业年金发展与税惠政策支持[J];管理世界;2002年04期
7 韩永江;;论企业年金投资风险的控制[J];管理现代化;2006年06期
8 许芳芳;;企业年金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效应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年04期
9 ;企业年金在企业薪酬福利体系中的最佳实践[J];上海国资;2010年11期
10 孙佟杰;;激励理论在企业薪酬管理中的效果与方法[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14期
本文编号:6668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666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