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合”制度对农村妇女劳动供给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新农合”制度对农村妇女劳动供给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劳动供给 农业生产女性化 粮食安全
【摘要】:农村妇女往往承担着家庭照料和挣取收入(包括农业生产和非农就业)的双重角色,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农业劳动力趋向女性化发展的情况下,考察其劳动供给行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利用2011和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讨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妇女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新农合"乡级、县级、县外医院住院报销比例和年度住院封顶线对农村妇女的劳动供给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既有利于弥补男性农业劳动力外出所致的农业劳动不足,也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因此,文章认为,在今后的政策安排中,需要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健全和完善"新农合"制度,提高农村妇女的健康福利及受益水平,从而达到农民增收和保障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安全的双重政策目标。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劳动供给 农业生产女性化 粮食安全
【基金】:上海财经大学学科建设项目“新农合政策对于农村土地流转影响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323.6;C913.68;F323.89;F842.684
【正文快照】: _、弓I言为寻求就业和收人提高的机会,大量青壮年尤其是男性农村劳动力弃耕进城务工,使女性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根据2008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06年末,女性农业从业人员18 552万人,占全国农业总从业人口的53.2%,并且大部分农业从业人员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呈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满秀;刘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户外出务工地点选择的影响研究[J];财经论丛;2014年04期
2 王曲;刘民权;;健康的价值及若干决定因素:文献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5年04期
3 张车伟;营养、健康与效率——来自中国贫困农村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3年01期
4 魏众;健康对非农就业及其工资决定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5 姚先国,谭岚;家庭收入与中国城镇已婚妇女劳动参与决策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07期
6 刘靖;;非农就业、母亲照料与儿童健康——来自中国乡村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8年09期
7 程令国;张晔;;“新农合”:经济绩效还是健康绩效?[J];经济研究;2012年01期
8 雷晓燕;周月刚;;中国家庭的资产组合选择:健康状况与风险偏好[J];金融研究;2010年01期
9 秦雪征;刘国恩;;医疗保险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11年12期
10 刘靖;董晓媛;;母亲劳动供给、儿童照料与儿童健康:来自中国农村的证据[J];世界经济文汇;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ers'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and Rural Poverty[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10期
2 魏下海;;论新时期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投资[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6期
3 李翠锦;;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贫困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4期
4 王建国;;中国居民健康对劳动参与的影响——基于多维健康指标的实证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蒋蓉华;胡中峰;;我国西部农村反贫困路径选择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6期
6 张世伟;赵亮;万相昱;;人力资本对农村迁移劳动力收入的影响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江海潮;陈虹英;王海云;;中国居民竞争力与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马双;甘犁;高香花;;“收入冲击”对家庭营养结构的影响分析——来自高等教育改革的“自然实证”[J];中国经济学;2009年00期
9 黄志岭;逯岩;樊小钢;;过度教育的收入效应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10年06期
10 金成武;;医疗救助对象的资格认定:关于卫生VIII项目的考察[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永萍;唐斌尧;;妇女与经济研究综述[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丁越兰;唐婉君;;幸福视角下女性劳动供给行为分析[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李谷成;冯中朝;范丽霞;;教育、健康与农民收入增长——来自转型期湖北农村的证据[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陈建宝;段景辉;;中国城乡家庭收入差异解析[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林善浪;林玉妹;樊涛;;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山东省临沂市的实证调查[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敖翔;;住房权对家庭消费、储蓄和主幸福感的影响:来自中国的证据[A];第五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白重恩;董丽霞;赵文哲;;“新农合”的再分配效应:基于中国农村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8 李强;臧文斌;;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1期[C];2010年
9 王曲;刘民权;;健康的价值及若干决定因素:文献综述[A];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1期(总第19期)[C];2005年
10 丁赛;董晓媛;李实;;经济转型下的中国城镇女性就业、收入及其对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影响[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4期(总第26期)[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芳;中国儿童素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煜;中国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其对卫生服务利用影响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3 李丽;中国城乡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张馨月;基于收入变迁的城镇居民乘用车需求演化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胡晓绵;教育、健康与我国经济增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熊剑庆;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财富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鲁婧颉;基于母亲教育与儿童健康关系的教育之非货币化代际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王翠丽;贫困民族地区母亲受教育程度与儿童健康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王伟;论武术休闲及其市场拓展[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10 杨志刚;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差距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永木;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文俊;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调查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政;湖南农民区域收入差距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4 孟宪文;诸城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5 方欣;基本医疗卫生供给模式转变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豪爽;我国公共卫生支出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张周静;人力资本对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8 李思雅;个人所得税纳税单位优化选择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9 付瑜;太原市建筑业农民工健康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10 宫艳琢;中国城镇居民劳动供给行为的变动[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肃;;产业结构变迁、劳动力转移与收入分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12年01期
2 潘锦棠;经济转轨中的中国女性就业与社会保障[J];管理世界;2002年07期
3 陆铭,葛苏勤;经济转轨中的劳动供给变化趋势:理论、实证及含义[J];上海经济研究;2000年04期
4 封进;宋铮;;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一项基于异质性个体决策行为的理论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7年03期
5 张车伟;营养、健康与效率——来自中国贫困农村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3年01期
6 刘靖;;非农就业、母亲照料与儿童健康——来自中国乡村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8年09期
7 封进;李珍珍;;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补偿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8 封进;刘芳;陈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县村两级医疗价格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年11期
9 刘国恩;蔡春光;李林;;中国老人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需求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1年03期
10 魏华林;杨霞;;家庭金融资产与保险消费需求相关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7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郑秉文;"时间一致性"对社保理论的贡献——税率对劳动供给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01期
2 廖少宏;宋春玲;;我国农村老人的劳动供给行为——来自山东农村的证据[J];人口与经济;2013年02期
3 李汀兰;;国外已婚女性劳动供给影响因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11期
4 张车伟;;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后果及其战略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越兰;唐婉君;;幸福视角下女性劳动供给行为分析[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本文编号:7264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726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