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新型城镇化 中部六省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溢出效应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进程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是一个新兴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特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促进经济社会繁荣健康快速发展,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可以大力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实现中国梦、富强梦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以中部六省80个城市为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新型城镇化相关理论和概念,分别从产业集聚、城镇化、产业集聚与城镇化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系统的文献综述。随后,深入研究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机制,先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个方面来探讨影响机制,随后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角度进行总结分析。依据相关理论知识和影响机制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理论假设。在前面理论分析和总结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之上,本文通过收集整理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的指标数据,采用区位熵对中部六省80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行综合度量;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环境城镇化四个方面综合构建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衡量中部六省80个城市的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并分析研究了中部六省80个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实证分析这一部分,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研究进行理论模型设定,并进行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说明,然后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探索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然后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并对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建立空间杜宾模型(SDM)效果更好,文章随后建立时空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来实证研究,模型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有正向作用,同时对空间相邻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城市的人均GDP也对新型城镇化有正向作用,对空间相邻的城市新型城镇有正的溢出效应;工业集聚可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但对空间相邻的城市新型城镇有负的溢出效应,而且影响都不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对新型城镇化有负作用,对空间相邻的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带来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对新型城镇化正向作用,同时对空间相邻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进行时空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空间溢出效应分析,通过将溢出总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深入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影响,发现中部六省80个城市空间邻近的城市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在空间上有较强的相关性,与预期理论假设是一致的。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分别从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型城镇化角度,提出了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新型城镇化 中部六省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溢出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19;F299.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前言11-18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4
- 1.1.1 研究背景11-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14-17
- 1.2.1 研究内容14-15
- 1.2.2 技术路线15-17
- 1.2.3 研究方法17
- 1.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17-18
- 2. 基本概念及文献综述18-29
- 2.1 基本概念18-22
- 2.1.1 产业集聚概念18
- 2.1.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概念18-21
- 2.1.3 新型城镇化概念21-22
- 2.2 文献综述22-27
- 2.2.1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22-24
- 2.2.2 城镇化文献综述24-26
- 2.2.3 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关系研究文献综述26-27
- 2.3 述评27-29
- 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机制29-38
- 3.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直接作用30-33
- 3.1.1 高技术人才集聚带动人口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30-31
- 3.1.2 资本高效利用与集聚带动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31
- 3.1.3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带动空间城镇化31-33
- 3.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间接作用33-35
- 3.2.1 推动城市经济发展33-34
- 3.2.2 优化升级城镇产业结构34
- 3.2.3 完善基础设施34-35
- 3.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理论假设35-36
- 3.4 小结36-38
- 4.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分析38-49
- 4.1 中部六省生产性服务业概况38-44
- 4.1.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指标选取与度量38-41
- 4.1.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状分析41-44
- 4.2 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44-49
- 4.2.1 新型城镇化发展概况44-46
- 4.2.2 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46-49
- 5.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实证分析49-67
- 5.1 理论模型设定49-50
- 5.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50-51
- 5.3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模型51-56
- 5.3.1 空间计量经济学基础51-54
- 5.3.2 空间计量模型54-56
- 5.4 空间自相关分析56-58
- 5.5 面板数据检验58-59
- 5.6 空间面板模型分析59-67
- 5.6.1 空间计量模型选择59-61
- 5.6.2 空间杜宾模型(SDM)的估计及结果分析61-64
- 5.6.3 空间杜宾模型(SDM)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64-67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67-72
- 6.1 结论67-69
- 6.2 政策建议69-72
- 6.2.1 合理布局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新型城镇化速度69-70
- 6.2.2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70-71
- 6.2.3 建设中部各大中心城市,协同新型城镇化发展71-72
- 参考文献72-77
- 致谢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光华;;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J];科技经济市场;2009年06期
2 毕筱奇;;新型城镇化如何突破[J];人民论坛;2010年30期
3 包礼斌;;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助推全民创业——江西省兴国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J];老区建设;2010年21期
4 杨焕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0年07期
5 ;山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J];城市规划通讯;2011年10期
6 陈强;庄国良;江建国;;建设文化生态名城——抚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做法[J];当代江西;2011年06期
7 楚爱丽;;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11年08期
8 赵红;;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分析——以泰安市为例[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王明瑞;;关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河南农业;2011年21期
10 康桂芬;刘娟;;河北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选择[J];领导之友;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澄;陈锦富;;重构制度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湖北省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郭宇;;论筠连县新型城镇化建设[A];第六届四川省博士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王婧翱;;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人的发展的思考[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李志慧;刘山;;四川省新型城镇化下的制度重构[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5 丁少群;;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农村就地城市化的难点及对策[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6 李明泽;;新型城镇化路径探析[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陈志;;解读新型城镇化[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8 ;第四十五期 新型城镇化:中国的现实选择[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3年第1辑)[C];2013年
9 汤文华;;强化创新驱动 推进新型城镇化[A];中国《资本论》年刊(第十一卷)[C];2014年
10 陆晶晶;;智慧城市助力上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A];2014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军 记者 廖琴;共论推进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N];广安日报;2008年
2 记者 陈华北;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N];上饶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李辉 实习生 于茜茜;新疆新型城镇化规划呼之欲出[N];新疆日报(汉);2010年
4 记者 王纪洪;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效示范[N];中国建设报;2010年
5 胡敏华 吴瑕 记者 范嘉欣;昌南组团新型城镇化示范镇第二批项目开工[N];南昌日报;2010年
6 记者 何红卫 通讯员 沈雯;湖北提出新型城镇化目标[N];农民日报;2010年
7 记者 陈岩;张通与网友在线聊新型城镇化[N];湖北日报;2010年
8 本报评论员;抓扩容 促提质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N];团结报;2010年
9 本报评论员;推进新型城镇化更好更快发展[N];克孜勒苏报(汉);2011年
10 记者 唐正鹏 通讯员 张永斌 鲁迎春;州住建局 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谋划新年工作[N];团结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双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李栋林;财政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刘升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统筹与配置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李新光;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证[D];华侨大学;2015年
5 孙彬;天津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策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6 王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7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8 张贵凯;人本思想指导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9 王蘅;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地区经济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5年
10 李文平;内蒙古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发展规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衡杰;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2 任庆焕;河北省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3 冯慧;基于“产城融合”的乌鲁木齐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4 胡波;推进广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
5 赵文忠;基于参与主体视角的丽水莲都区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曹尤;拉萨市新型城镇化中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西藏大学;2015年
7 李顺飞;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8 尹兆钊;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互动发展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9 徐天帅;山西省新型城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10 徐国平;低碳发展视阈下重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D];西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189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018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