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产业关联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1 07:06

  本文关键词:产业关联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制造业集聚 产业关联 核心—边缘垂直关联模型


【摘要】:新经济地理学将空间因素引入产业集聚,以运输成本和规模经济为核心论述了集聚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使得产业集聚有了更加完善的理论依据。随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象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理论。新经济地理学中的产业集聚理论对于阐述制造业集聚的契合度高,而生产性服务业又具有不同于制造业的特性,这决定了我们需要在此理论基础上进行改善,才能更加吻合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机制。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制造业提供中间产品的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决定了不管将生产性服务业看成是制造业专业化分工外包出去的产业还是制造业内部的服务部门,都可以将生产性服务业变量引入制造业的生产函数中,本文在分析两者之间关系以及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基础上,主要诠释了两者集聚之间的关系。 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利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CPVL模型,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品代入制造业的生产函数,从数理模型上推导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将共同集聚于城市规模较大的区域。结合文献最终选取了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五个主要因素,即制造业集聚、城市化、信息水平、知识外溢以及政府规模。 在实证方面,本文根据产业平均集中度和就业人数衡量的空间基尼系数两个不同指标分别从区域和行业两个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然后,采用30个省2004-2012年的数据从全国层面和东中西区域层面分析了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因素。 在理论和实证分析之后,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 (1)通过CPVL模型推导得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于城市规模较大的区域。结合文献分析得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制造业集聚、城市化、信息水平、知识外溢以及政府规模,明显不同于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2)通过数据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聚在东、南部沿海及中部地区,并且以2010年为界出现从东南部沿海向西南和中部地区扩散的趋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主要集聚在山东省、广东省、江苏省、河北省及浙江省;金融业主要集聚的省市是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和山东;房地产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等。从三大区域层面看,集聚趋势可能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样是以2010年为拐点呈现先集聚后扩散的趋势,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集聚程度最高,其次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不同省市六个行业的集聚程度差距较大。 (3)在全国层面,制造业集聚、信息水平以及城市化水平都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在东、中、西部层面上可以发现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在每个区域都是显著的正相关;但城市化的影响却出现了明显“先增后减”的“倒U”型分布,中西部呈现显著正相关,但东部地区却出现负相关;信息化水平也出现“门槛效应”,中、西部地区未达到门槛出现了负相关,东部地区已超过了门槛呈现正相关性;西部地区可能出现高素质人才的流失导致受教育程度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产生了负效应,东、中部地区则为正相关;政府规模可能由于数据的统计口径不同,影响并不显著,只在东部地区出现了显著负相关,这也与理论分析相符合。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制造业集聚 产业关联 核心—边缘垂直关联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719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2
  • 一、研究背景10-11
  • 二、研究意义11-12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内容12-14
  • 一、研究目的12
  • 二、研究内容12-14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4-16
  • 一、研究方法14
  • 二、技术线路图14-16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之处16-17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7-25
  • 第一节 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聚机制17-18
  •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18-23
  • 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区位选择19-20
  • 二、产业关联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20-22
  • 三、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机制和影响因素22
  • 四、新经济地理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制22-23
  • 第三节 简单述评23-25
  • 第三章 产业关联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理论分析25-36
  • 第一节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作用的理论分析25-27
  • 第二节 制造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的理论分析27-36
  • 第四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测度及演变趋势36-52
  • 第一节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36-38
  • 一、指标选择36-37
  •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37-38
  •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分布:以省级层面产业平均集中度为基础的分析38-47
  • 一、八大区域和省级层面产业平均集中度分析38-43
  • 二、生产性服务业主要行业产业平均集中度分析43-47
  • 第三节 生产性服务业分布:以省份就业人数构建产业空间基尼系数的分析47-52
  • 一、三大地区和省级层面基尼系数分析47-49
  • 二、生产性服务业主要行业基尼系数分析49-52
  • 第五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的计量检验52-65
  • 第一节 计量模型的设定及说明52-54
  • 第二节 数据说明54-55
  • 第三节 计量检验及结果分析55-62
  • 第四节 实证研究的总结性陈述62-63
  • 第五节 本章小结63-65
  • 第六章 研究结论总结及政策启示65-71
  • 第一节 理论研究的相关观点或结论65-67
  • 一、制造业集聚和市场规模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作用65-66
  • 二、信息水平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66
  • 三、知识溢出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66
  • 四、政府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66-67
  • 第二节 实证研究的相关结论67-69
  • 一、制造业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67-68
  • 二、城市化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68
  • 三、信息水平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68
  • 四、受教育程度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68-69
  • 五、政府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69
  • 第三节 政策启示69-70
  • 第四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的展望70-71
  • 参考文献71-75
  • 致谢75-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霞;;中国城市服务业空间集聚变动趋势研究[J];财贸经济;2008年06期

2 管驰明;高雅娜;;我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2期

3 王晓玉;;国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述评[J];当代财经;2006年03期

4 闫小培,钟韵;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向功能特征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5年05期

5 汪斌,余冬筠;中国信息化的经济结构效应分析——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7期

6 李文秀;谭力文;;服务业集聚的二维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以美国服务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7 陈建军;陈国亮;黄洁;;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8 郑吉昌,夏晴;基于互动的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以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例[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年04期

9 金相郁;最佳城市规模理论与实证分析:以中国三大直辖市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04年07期

10 高传胜,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和发展——理论、实证与潜力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张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21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121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3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