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北京第三产业就业潜力与调整升级——基于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7-11-17 04:04

  本文关键词:北京第三产业就业潜力与调整升级——基于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第三产业 就业潜力 产业结构偏离度 国际比较


【摘要】:通过与国际标准模式和日本东京的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北京第三产业偏离度较高,就业潜力较少。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在于先进的产业结构比例与落后的产业发展水平相矛盾。为此,应对措施是:积极发挥二产的带动作用,创造新需求,带动服务业新供给和提升供给层次;积极发挥三产的引导作用,创造新供给,引导工业新需求和提升需求层次;强化服务贸易,借助国外先进经验,推动二产、三产互动升级和就业扩大;提高就业人员素质,依托首都人才优势,支撑第三产业向高端升级。
【作者单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查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对国外专利池反垄断的决策方法体系及实证研究(2013M53054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效果评估体系与方法研究(12CGL088)”
【分类号】:F719;F249.21
【正文快照】: 一、引言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产值比重之差,偏离度绝对值越大,说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越不平衡,产业结构的效益越低。偏离度为正,表明该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产值比重,意味着其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劳动力转出需求,反之亦然。随着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人均增加值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尔薇;李力;;2001~2010年北京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与机制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12年05期

2 杨晓军;陈浩;;农民工就业的职业选择、工资差异与人力资本约束[J];改革;2008年05期

3 刘秉泰,卢明华,李涛;东京工业结构演化模式及其驱动力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01期

4 陈凯;;我国工业、服务业比较生产率差距拉大:现象与原因[J];统计与决策;2006年09期

5 魏君英;张明如;;服务贸易对我国服务业就业的影响[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军;;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需求分析[J];北方经济;2009年02期

2 王玺;;国际城市产业结构变动比较及其对北京的启示[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雷平;;都市制造还是都市创造——以北京制造业为例[J];改革与战略;2008年01期

4 叶芊;吴唯佳;;北京与世界城市的制造业发展[J];北京规划建设;2012年04期

5 陈明;;农民工职业选择行为分析——从职业性质与职业类型的角度[J];当代经济管理;2013年11期

6 袁蕾;杨波;;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及演变——基于新城发展视角的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7 周振华;;我国全球城市崛起之发展模式选择[J];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年00期

8 周美跃;;东京都的发展经验对上海市节能减排的借鉴[J];中国外资;2011年08期

9 吴扬;王振波;徐建刚;;我国产业规划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现代城市研究;2008年01期

10 王占益;梁艳;;加快推进烟台市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振华;;我国全球城市崛起之发展模式选择[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魏梅;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生产率与产业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冯建超;日本首都圈城市功能分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杜鹏;我国现代服务业及其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杨昕;我国GDP中劳动报酬份额的下降[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春雨;芜湖市产业结构演化与区域发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2 霍道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北京市产业发展环境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3 加佐里格;蒙古国乌兰巴托都市圈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曹川;四川省服务业对工业的外溢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5 李德;中美服务业相对生产率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徐敏;重庆农民工培训的激励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申;廖伟兵;;服务贸易对我国就业影响的经验研究[J];财贸经济;2006年11期

2 冯健,周一星;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J];城市规划;2003年05期

3 范爱军;李菲菲;;服务贸易对我国就业的影响研究——基于1982-2010年数据的协整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4 赵成柏;;服务贸易的就业效应分析——基于1982—2006年时序数据的计量检验[J];改革与战略;2009年06期

5 张玉英;中日产业结构调整比较分析[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6 罗知;;贸易自由化对就业的影响——来自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数据[J];经济评论;2011年05期

7 尚启君,魏正果;日本和印度工业化初期主导产业与农业发展的比较[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6年01期

8 殷晓清;农民工就业模式对就业迁移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1年03期

9 史先虎;日本主导产业的选择与政府的培育政策[J];生产力研究;1996年03期

10 刘林平;张春泥;;农民工工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企业制度还是社会环境?——珠江三角洲农民工工资的决定模型[J];社会学研究;2007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淑伶;杜琼;;内蒙古第三产业就业效应分析[J];北方经济;2009年18期

2 朱sビ,

本文编号:1194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194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9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